言必信,行必果? 作者 吴涛
一次在参加一个活动的时候,看到现场墙上挂着一副宣传画,上书一个大大的“信”字,旁边还有一行小字“言必信,行必果”,还特意标明这六个字是出自《论语》。显然,这幅宣传画的目的在于倡导诚信,而且为了增加宣传的分量,还特意从《论语》中找到一句孔子的话来做助威。
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制作这个宣传画的人肯定没有读过《论语》,挂这幅宣传画的人肯定也没有读过《论语》。因为《论语》的原话中,后面还有几个字:“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意思是:言必信,行必果,这是个这是个浅薄固执的小人!
咦,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孔子不赞同“言必信,行必果”吗?难道孔子不是在倡导诚信吗?的确,孔子非常看重诚信,在记载了孔子言行的《论语》中有很多地方都记录了孔子对诚信的强调。比如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睨,小车无栎,其何以行哉?”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子曰:“恭、宽、信、敏、惠。恭而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这些足以说明了孔子对于诚信的强调。春秋以前,人们生活在层层分封的宗法体制内,静态的社会内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建立在天然的血缘基础之上,诚信是不需要强调的。而到了春秋时期,尤其是到了孔子的时代里,随着宗法体制的崩解,人们开始游离于宗族之外,一些游士开始远离故乡到其他地方谋求发展。在这种情况之下,诚信就成了一个需要特别加以强调的问题了。这就是孔子特别强调诚信的原因。
既然说孔子特别强调诚信,那么孔子为什么又要反对“言必信、行必果”呢?就是因为孔子认为,在诚信至上,还有更重要的道德:道义!只有符合道义的言,才必须追求其信;只有符合道义的行,才必须强调其果!《论语》中还记了孔子的一句话:“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君子,做什么事情,都必须符合道义的原则。
难道说遵守诚信,还会有违背道义的情况发生?当然会有!《庄子》中就记载了一个叫做尾生的人,和一个姑娘约好晚上在桥下相会。到了晚上,尾生在桥下等来的不是姑娘,而是洪水!他本来可以逃走,但是想到自己的承诺,坚决不能失信。结果在桥下抱着柱子淹死了!尾生的确是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但同时他也证实了孔子后面说的那六个字:硁硁然小人哉!
而且孔夫子本人,也有过失信的记录!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他要到卫国去,路过一个叫作蒲的地方。恰巧,蒲这个地方的人正准备背叛卫国,他们一看孔子一群人要到卫国去,就把孔子给包围了。
蒲人说,要放孔子走也可以,但必须满足一个条件。
孔子问:什么条件?蒲人说:不去卫国。
孔子说:当然可以。我们本来也不想去卫国。对了,卫国在哪里?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啊!
蒲人说:我们不相信你。你必须对天发誓!
孔子赶紧说:苍天在上,我发誓,我绝对不去卫国!
就这样,蒲人放走了孔子。就在离开了蒲人的包围之后不远,孔子立即对学生们说:走,我们去卫国!子贡一听,就纳了闷,他对孔子说:老师,誓言也是可以违背的吗?孔子的回答是:“要盟也,神不听也!”在被胁迫的情况下发的誓言是不算数的!
没想到吧,我们的圣人也是这么灵活多变的!就是因为,在那种情况之下,守信是违背道义的。所以,一百多年后,孟子非常肯定地告诉大家:“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野叟杂谈》
野叟者,不误正业的大学历史老师,虽僻居荒野,但所讲并非野史。
这里没有高头讲章,也没有高深的论著。有的只是对历史的点滴采撷,对文化的一点感悟。
或高雅,或通俗,或八卦。但总会有趣,总是力图呈现出历史丰富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