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言之无物-好文风是“炼”出来的

言之无物-好文风是“炼”出来的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9-14 01:13:44
阅读:
最新资讯《言之无物-好文风是“炼”出来的》主要内容是好文风是“炼”出来的——读《怎样起草文稿》注:我的《怎样起草文稿》一书在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有多位同志撰文进行了评述。-言之无物,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好文风是“炼”出来的


——读《怎样起草文稿》


注:我的《怎样起草文稿》一书在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有多位同志撰文进行了评述。这是北京日报理论部李润和同志写的书评,已经发表于《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年7月16日。现登载于此,供参考。我和李润和同志素昧平生,从未谋面,他能够如此鼓励,今后理应当面致谢!




文章皆岁月。好的文章、著作,多半融入了作者多年的阅历、学识、思考,或是经验总结,或是思维结晶,或是深刻体会等,又或兼而有之,内容各有不同,无不打上了岁月的印记。至于言简意丰,引人深思,则大体相同。《怎样起草文稿》一书,便是一本引人深思的著作,读来多有会意处。


为文贵文从字顺。写文章用词妥帖,语句通顺,明白流畅,好比人眉清目秀,看起来清爽。用词妥帖,就是要文字准确。文字准确,虽不至于要求达到贾岛“推”改“敲”的地步,但是基本准确还是需要的。语句通顺,就是要基本上无语病,把话说清楚。总体而言,文从字顺,需要字词句准确。如果一篇文章错别字太多,用词不当,语句不通,会让人阅读的兴趣大打折扣。1958年1月,毛泽东起草《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专门提到写文章要具有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动性。准确性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问题,这些都是逻辑问题。鲜明性和生动性,除了逻辑问题以外,还有辞章问题。”对于文字工作者来说,毛泽东所提的三种性质值得参考,特别是准确性,写文章写材料时字词句可以不美,但不可不准确。殊不知”沁阳”写“泌阳”,兵败冯玉祥。


为文贵引用准确。写文章引经据典,不仅可以增加文章的厚重感、论证的严谨性,而且可以增加文章的美感。如毛泽东的文章,有许多引用,或原文引用,或化用,恰到好处,令人拍案叫绝。像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为人民服务》,其中有一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典出司马迁《报任安书》。这则典故,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富有哲理意味。也许很多人没有读过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但是读过《为人民服务》以后,便记住了司马迁和他的这句话,这便是典故运用恰到好处的妙处。然而,旁征博引,准确第一。如果一段文献材料引用不当,或漏字,或错字,或出处不对,或引用不完整,或随意嫁接,无异于美人脸上的一颗黑痣,十分显眼,大煞风景。至于张冠李戴,生吞活剥,不独无益,反而有害,不如不引用。


为文贵言必己出。写文章新见迭出,妙语连珠,赏心悦目,令人爱读乐读。特别是在今天,基本上人人都能识文断字,而且很大一部分人可以写文章,但不是人人都可以说出新意新话来。“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言必己出并不容易。不过如果一篇文章都是各种套话堆集或他人文章拼凑而成,想必难以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如此费尽心思以求出新,大可不必,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文章大家。对于有心为文的人来说,不做无病之呻吟,言之有物,言必己出,力求出新,确是一种追求。纵然取法乎上,仅得乎其中,也不失为一件美事。至于“文人文必己出,史家文不己出”这样见仁见智的认识,大可搁置不论。


为文贵言之有物。言之有物,意谓文章或讲话内容具体而充实,所涉及的人、事、物、景、情、理等,确有而不虚,内容详实。文章该实的地方不实,比如史料欠缺、不真实,结论再新颖也不美。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材料。穷尽所有材料,纵然结论或论断有不妥的地方,文章也有可观之处,毕竟提供了详实的资料,足以供人参考,这也是为何数千年以来,资料详实的文字多被保存,而个人论断阐述的文字却留存较少或较少受人关注的缘故。若文章言之无物,缺乏必要的材料支撑,论断不当,不免流于假大空,令人望而生厌。古人云:“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为文不患无论,而患不当;文辞不患不美,而患材料不实。发议论人人皆易为之,恰当不易;写出华丽精美的辞藻,做到的人很多,但搜集并妥善整理材料,使其符合一定逻辑,实则不易。材料详实,安排合理,论断恰当,整篇文章看起来便显得丰满健美。


为了减少或者避免文章出现纰漏,有必要把写好的文章至少读一遍。一些大的党报存在唱校环节,一些老同志或老领导的文章中提到,在起草重要报告、撰写重要文章、审校重要文稿等时,都有专人朗读的环节,其道理是一样的。另外,把写好的文章放置一段时间再拿出来修改,也是一种减少文章纰漏的办法。至于减少或者避免文章华而不实或空洞的问题,大概少用形容词,少些辞藻堆砌铺排,少些凭空臆想,少些无据论断,是个不错的选择。


这些内容,不一定准确,也不全面,只是个人的几点体会。然而,这些内容,大多可以在《怎样起草文稿》一书中找到相应表述。比如,谈文从字顺,作者注重提炼标题、观点,注重文字精炼准确传神;谈引用名言警句,作者主张扣题、恰当、自然;谈言必己出,作者说创新是文稿的灵魂,领导同志的文风宜新,要有新东西,给人以启发;谈言之有物,作者有个独到体会,“如果资料收集齐全了,一半的文稿起草任务就完成了”,主张收集资料,主张深入调研,这些都是”物”之所在,“物”在,自然言之有;等等。当然,《怎样起草文稿》的内容很丰富,远不止这些,而且有些内容具有普遍性,并不仅仅局限于如何起草文稿,引人思考。比如,反复发生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普遍发生的问题要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政治是求同的,理论是求异的;等等。


同时,也需要指出,本书文风平实,事例较少,读起来不像文学作品那样生动活泼。对此,如果了解一些中共党史的话,是可以理解的。作者把自己多年来起草文稿的经验系统地总结出来,向广大读者做介绍,本来就是一件好事情,我们又何必对作者要求更多呢?重要的是,本书平实简洁,言少意多,读者切己体会揣摩,或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作者 李润和 单位:北京日报理论部


原载《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年7月16日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