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授、新乡贤夏昭炎在乡贤馆留影
12月4日上午,攸县石羊塘镇乡贤馆讲堂,一群乡村老头老太聚精会神地坐着,讲台上的老人正结合调解村民小纠纷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法律知识。
讲课的老人是84岁的老教授、新乡贤夏昭炎,这只是他平常忙碌身影的一个小镜头。退休后返乡定居15年来,夏昭炎从没有歇息过,比在湖南科技大学当教授还忙。乡贤馆仿佛就是他的家。
作为石羊塘的新乡贤,夏昭炎的影响已飞越了他的故乡。2018年1月16日,在第七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表彰座谈会上,他作了题为《只为播种文化的那份初心》的发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赞扬:“令人感动、令人称道的夏老师,是新时代的乡贤代表”。今年9月6日,他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
面对盛誉,夏昭炎很谦逊,对前来采访的我们说:“中国乡村需要更多的公益文化行动,我做的都是些力所能及的平常小事。石羊塘是我的出生成长之地,也是我的心灵安放之地,看到村民生活一天天变好,民风一天天变好,我心足矣。”
夏昭炎和老伴在乡贤馆给假期学校的学生上课
寻 根
故土是新乡贤的根脉,那些成长往事是他们坚守与创新的原动力。
童年磨难
还原夏昭炎的人生轨迹,便大致可以知道他后来走上乡贤之路的原由。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将我们领到客厅后,夏昭炎用李白的诗感叹,自己走过的是一条充满艰辛与坎坷的林间路。
攸县石羊塘是夏昭炎的根,承载着他的乡愁,有他说不完的故事。快乐的,或者不快乐的,都烙在记忆里。
“1936年夏天,我还只有8个月大,父亲因去县城参加同学的生日宴,酒醉后与几个同学在洣水河游泳而不幸淹没。2岁的时候,我母亲远嫁到了四川忠县(今属重庆管辖)。因此,我一辈子都不敢喝酒。”夏昭炎沉默了一会儿之后,讲起了他的不幸的童年。
没有了双亲抚养的夏昭炎,从此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夏昭炎说,他的爷爷在旧社会是一位老乡贤,虽然没有权势,但是聪明睿智、深明大义,深得周围村民的尊重。爷爷对他的教育十分关心,经常给他讲述韩世忠英勇抗金、岳飞忠贞报国的故事,讲李密《陈情表》对祖母的反哺孝亲之情。爷爷对他的童年影响很大,为他以后的人生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他能够重视学习,重视文化,走出村庄。
也许命运的改变从那时就已经开始,他背着行囊走向更大的世界,要用自己的思想和毅力去实现内心的梦想。
年少报国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个人的命运要跟时代的命运连在一起才有意义与价值。”夏昭炎说,“我成长的每一个脚印,都打下了时代的烙印,由衷地感谢党对我的培养与关怀。”
1950年,夏昭炎在县城读初中时,还是村民眼中的少年,而他却积极响应祖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踊跃报名参军,报效国家。1951年1月,他因有文艺特长而被破格批准入伍。
这样,夏昭炎从一个只有爷爷奶奶陪伴的读书郎成为了一位革命军人。他不无自信地说:“在党的教育下,我有了更坚强的信念;在部队的那段经历,决定了我未来的道路,决定了我将成为一个今天这样的人。”
“我所在的部队,是抗美援朝的参战部队,经历了血和火的锻炼,我的很多战友牺牲了,那是真的了不起啊。我作为文化后勤人员,虽然没有亲自上前线杀敌,但也付出了自己的汗水和力量!”夏昭炎谈到了自己参军的经历,回忆起在部队的往事,脸上满是情真意切。
1955年,20岁的夏昭炎转业回乡,进入攸县人委会商业局工作。虽然那是一个令人艳羡的的岗位,但他总想圆他的大学梦,因此,白天上班,晚上读书,1956年8月考入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1960年毕业后被分配到酃县(今炎陵)一中当了教师,1970年调县委宣传部搞理论教育,1979年调到湖南科技大学任教,最终晋升为教授。
劫后回乡
“凤凰的美丽,不在它华丽漂亮的羽毛和姿态,而是它浴火重生的坚韧!你们看我现在身体不错,其实我是从鬼门关里走过一遭的人。”站在我们面前的夏昭炎精神矍铄地说。
2004年,为了教育事业付出了大半生心血的夏昭炎退休。那年他69岁,想回老家颐养天年,却不料在大过年时查出罹患了胃癌。
夏昭炎的老伴杨莲金回忆说:“当时情况很危险,医生都说能不能治愈还很难说。正月十四日做手术,他的胃被切除四分之三,随后是7次化疗。那种痛苦就算年轻人也够受的,进行第4次化疗的时候,可能因为下药剂量太大,他身体反应强烈,感觉到生不如死,吃不下,吞不下,看样子好像撑不下去了,但是他最后还是坚持到底。”
手术后,夏昭炎和老伴从湘潭城里回到攸县石羊塘镇高桥老家定居。
因为治疗及时、得当,也因为有着顽强的意志,夏昭炎终于战胜了癌症,身体锻炼得越来越好。
乡村里长出一棵文化树
追 梦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力量,治贫必先治愚。
种文化树
“回到石羊塘生活以后,我看到村里户户通了水泥路,家家盖起了新房子,农民的物质生活充裕了,但文化生活却比较贫乏,没事就围着打牌,闲聊家长里短,孩子们的娱乐就是玩泥巴。”
夏昭炎回忆当时看到的情景,颇有感慨,接着动情地说:“我年轻的时候怀揣着很多梦想,老了依然喜欢追梦,面对农村现实,萌生了新的梦想,就是提升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村民种田,我就种文化。”
老夫聊发少年狂,夏昭炎说干就干。他和老伴拿出了部分积蓄,在村里购置了两间闲置的陈年老屋,办起了高桥文化活动中心。
夏昭炎是村民眼中令人尊重的大知识分子,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高桥文化活动中心聚集的人越来越多。
为了让新乡贤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攸县、石羊塘镇两级党委、政府从政策和资金上对高桥文化活动中心进行了积极的扶植。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高桥文化活动中心规模越来越大,前年又有了“乡贤馆”的新名称。这里包含三馆:图书馆、国学馆、民俗馆;三校:老年学校、少儿假期学校、周末课堂;三队伍:文艺队、体育队、军鼓队;一个小广场。图书馆藏书过万册;国学馆内有琴、书画,经常有人来下棋,练书法;民俗馆内有农耕文明民俗旧物,让孩子们认识旧时农耕文化。
如今,石羊塘乡贤馆不仅是当地村民的活动中心,还与外界联合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今年重阳节,湖南省“我们的节日·重阳·孝老爱亲·攸美乡贤”主题活动就在这里举行,省、市相关领导和村民一起观看了乡贤表演的诗歌朗诵《乡村童话》、情景弹唱《攸州谣》、小组唱《门前三小乐万家》等节目。当日,湖南省委宣传部还向乡贤馆捐赠了图书。
夏昭炎在乡村种下的这棵文化之树越长越大,枝繁叶茂。
孩子乐园
“看!这就是我们的教室啦!”
夏昭炎和老伴杨莲金带我们来到他们给孩子上课的地方,高兴地介绍着,就像在介绍他最亲切的孩子。
针对乡村教育力量相对薄弱的现状,夏昭炎说,2011年,他创办了少儿假期学校,做到寓教于乐,启迪孩子们的学习思维。
假期学校教学内容,包括体育、歌咏、绘画、语文、数学、英语的教学,举办暑假作业评选、才艺表演、书法、朗诵、脑筋急转弯、成语大赛、汉字大赛、词语接龙、猜谜语等等活动。孩子们在这里找到自信和乐趣,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反应能力、学习能力、想象力,还培养良好品德、胆量和勇气。
少儿假期学校名气越来越大。这三年来,暑假来听课的孩子都在300人以上。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环境生物技术学院、中南大学以及湖南中医药高专的师生,也利用暑假来给孩子们上上课,进行社会实践。
为了满足附近村里的留守儿童学习需要,从去年开始,夏昭炎还办起了周末课堂。
夏昭炎办学校不仅不收任何费用,还把自己这些年获得“感动株洲十大人物”“书香家庭”等奖项的奖金捐了出来,设立奖学基金,对学习优秀的孩子给予奖励,对来书屋借阅图书并写了读书心得的,按写了多少分别奖给新书1—3本,并授予读书小学士、读书小硕士、读书小博士的称号。这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读书兴趣。
夏昭炎在乡贤馆给乡镇干部讲党课
夕阳晚照
“早,又散步啊!”
“对啊,今天天气好着哩。”
夏昭炎告诉我们,他一般早睡早起。乡下空气好,有鸡有鸭有小鸟,还有乡邻的欢笑声。邻居碰面,总是重复两句平淡的招呼话,但显得很亲切。
在夏昭炎老两口的影响下,住在乡贤馆周边的老人,多会自动到乡贤文化中心广场做保健操,打太极拳,或者散步,美好的一天就开始了。
一直以来,乡村老人的精神生活常常被人们所忽视。夏昭炎回乡之后发现,村里的老人因长年累月的劳累往往在精神上变得比较木讷,除了打点小牌,对自己的身体,对外界事物,不怎么关心。
2009年,夏昭炎建立老年活动室,积极开展活动。2012年,活动室被攸县老年协会授予全县最佳村级老年学校的称号。他的干劲更足了,筹钱购置了30套太极拳服装,后来又花了3万余元搭建了风雨棚,添置了乒乓球桌。
老年活动室建立起来后,来活动的老人越来越多,于是,夏昭炎又办起了老年学校,每个月上课两次,夏昭炎夫妇承担了大部分的课程。
夏昭炎给老人上政治、法律、环保知识课。他的老伴杨莲金退休前在湘潭市卫生局工作,熟悉老人的保健知识。针对村里老人过去有点迷信思想或者不科学的锻炼,导致生病时不能正确地处理甚至延误治疗的现象,杨莲金给老年人开讲保健知识。杨莲金说,老年保健课堂开课以后,村里老人的保健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有好几个老人的小毛病,就是通过学到的知识自己处理,慢慢痊愈的。
夏昭炎说:“城市老人流行跳广场舞,如今石羊塘的老人也喜欢上了广场舞,还参加了全县老年文艺汇演呢。”
弘扬新风
“乡村中存在的愚昧陋习,是影响农村文明建设发展的绊脚石,应该尽快清除。”
夏昭炎说,他回村后,经常帮着村民操持红白喜事,主动地将勤俭节约和移风易俗贯穿之中。
“新风必须形成制度,才能有约束性。”夏昭炎说,自己与石羊塘镇党委、政府研究,因地制宜,制定了《党建统领移风易俗,乡贤引领乡风文明倡议书》,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规定举办家庭婚礼、旅游婚礼,做到彩礼从简,婚车数量不超过7辆;降低贺礼标准,除直系亲属外,其余人礼金原则上不超过200元;酒席不超过20桌,酒席上不上野味、海鲜等高价菜。在提倡文明治丧方面,播放广播和哀乐不能影响村民日常生活;禁止燃放响炮,不放铳;提倡先火化后出丧,祭拜时不发香烟,葬礼礼金除直系亲属外不超过200元;不邀请舞蹈队、表演队闹丧。
开始有个别村民对倡议书不理解,认为花的是自己的钱,你们管那么多干什么。夏昭炎便在乡贤馆开设专题讲座,结合法律法规和党的政策,向村民详细讲解移风易俗的好处,并率先垂范,很快得到全体村民的响应与支持。
石羊塘镇蚕桑文化体验园
带 动
新乡贤不仅能引领乡村新风尚,还能在经济振兴中起到带动作用。
好人群体
夏昭炎是石羊塘第一个有影响的新乡贤,如今,这里已经形成了乡贤群体。乡贤文化正延伸为好人文化,一个个道德标兵涌现了出来。
我们在文化广场上看到,这里的宣传牌上陈列了很多村民心中突出的“好人”。
新乡贤欧阳蒲芳,曾是株洲日报社领导,退休后回到了家乡石羊塘居住,与村民打成一片。村民家里有什么红白喜事,乐意喜欢喊他帮忙,有什么小纠纷,也喊他去调解。
好儿媳彭喜颜,婆婆中风瘫痪十几年,她毫无怨言,每天帮婆婆擦洗身体,处理大小便,受到乡邻交口称赞。
好婆婆廖运珠,80多岁,几年前她的大儿子突然因病离世,儿媳因过度悲伤患上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年迈的她强忍丧子之痛悉心照顾儿媳。这种爱和精神,让人动容。
……
这些榜样为当地的文明新风树立了一个个标杆,成为村民崇德向善的动力。
以邻为亲
蓝色天幕下的石羊塘镇,安静,祥和,一派优美的田园风光。人们的乡情更深了,相互间友好往来,互帮互助,在一起其乐融融。
“现代社会,城乡的邻里关系多出现了冷淡的现象。乡贤文化给石羊塘带来的一个巨大变化是,村民不仅关心自己的家人亲戚,还出现了以邻为亲的新风尚,”夏昭炎对我们说,“我的小孩都在外地工作,有次我发现自家屋顶坏了,但修缮人手不够,村民自发来帮忙,不求回报,把屋顶给修好了。当天夜里,大风大雨,若是没修好,整个屋子的东西特别是几千册书都会被水淋透。我很感激村民啊。”
夏昭炎的儿子、株洲市二中的夏云奇老师颇有感触。他经常回乡里去陪老父亲,发现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要么在耕作,要么在做工,没事便去乡贤馆看看书。邻里关系变得非常和睦,哪个人家里有个什么急事,另一家马上去帮助。
夏云奇高兴地告诉我们:“我今年回到村里,一个村民说,希望我退休以后也回去,做个新乡贤。”
因为有了这份情,这份和谐,这块土地洋溢着淳朴和温暖,更多优秀青年开始回家创业,更多的根在石羊塘的城里老人也回到这诗意宁静的地方安度晚年。
品牌辐射
“有时间到我们石羊塘镇的蚕桑文化园来,可看可玩可吃可体验,我觉得这个传统文化你们会喜欢。”夏昭炎很自豪地对我们说。
这些年来,新乡贤成为石羊塘的文化品牌,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住在石羊塘镇上的杨忠芳,看到新乡贤的品牌魅力,依托传统文化,建起了蚕桑文化生态体验园。园里的桑叶喂蚕,养鱼喂鸡,因而又有了桑叶鱼塘,桑园土鸡。城乡居民还可以来进行亲子体验游。
自嫘祖养蚕以来,蚕桑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历史悠久、民众基础深厚的文化。农耕时代,农人大多会养蚕,现代人对传统的养蚕技术已经陌生,但不少人仍会怀念那些土生的事物。
有了蚕桑园,很多人到了石羊塘镇,不仅能了解到蚕桑文化相关知识,帮助认识传统文化中的蚕、蚕茧、蚕丝,还能了解如何种植桑树,在挂果的季节体验桑葚的采摘,吃到与桑蚕相关的食材做出的农家饭菜,寻找怀旧的体验。
除了打造蚕桑文化产业,当地人还匠心独运地发展起他们得天独厚的豆腐产业。
夏昭炎介绍说,中国是大豆的故乡,豆腐文化是宝贵的遗产,而攸县豆腐尤其不错,也许是当地的水好豆子好,加上当地祖祖辈辈传承的过硬的做豆腐技术,如今,石羊塘因乡贤文化品牌出名了,石羊塘的的豆腐、香干也远销到了广东等地,10多户专做豆腐的家庭致富了。
来源/株洲日报 记者/佘意明 罗玉珍 图片提供/佘意明 罗玉珍 夏于林 彭喜颜
编辑/豆芽
投稿邮箱:610255300@qq.com
新闻热线:18173385049(李记者)、15343331570(唐记者)
声明:分享要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株洲发布”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