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过豆浆的人会发现,煮豆浆不像烧开水,第一次沸腾时并不烫嘴,铲子一搅锅里就平静了,如此三四次后滚开才算真的沸了。假沸之理很简单,锅底豆渣经不住高温搅动时,也带动了豆浆,由此引发了“假沸”现象。
其实,在我们的工作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假沸”现象。比如,有的把表态当行动,时有“麻雀夸海口,翅膀遮太阳”的现象冒出,听起来言之凿凿、颇为精彩,实则言之无物,缺乏操作性,甚至从没想过怎么去落实自己的表态;再比如,有的把过程当作结果,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电落实文电,看似在抓,实则未抓或抓而不紧;还比如,有的把试点当作全部,不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培育典型、总结经验,结果把试点当作盆景,要么试点经验因水土不服难以大面积推广,要么止步于试点,“盆景”一经展示就束之高阁。
造成工作中“假沸”现象的原因很多,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思想方法的片面性,没有真正懂得表态与行动、过程与结果、一般与个别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是知行统一论者,好的愿望只有与好的行动相结合,才能产生好的结果。如果仅有好的愿望而缺乏实际举措,如果不付出努力就想得到预期的效果,那只能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淖,最终难免“把人引向地狱”。另一方面是浮躁心态作祟。君不见,有的不患德之不崇,唯恐为之不尊,疏于尽职尽责,精于谋虚名,为出名挂号绞尽脑汁,为仕途通达伪为巧作,不愿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浮躁一分便招尤悔,名利二字误尽事业。”由此造成的“假沸”现象误人误己,已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公害。
如果说,煮豆浆时被“假沸”现象所惑,喝了没有煮熟的豆浆,顶多闹闹肚子而已;那么被工作中的“假沸”现象所惑,带来的危害就大了。工作中的“假沸”,会带坏风气,损害事业,我们绝不能听之任之、任其蔓延泛滥,必须抡起“金箍棒”,对其穷追猛打并彻底扫地出门。
如何警惕和纠治工作中的“假沸”现象,以下两个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以启示。
一个故事说的是:1947年,邓颖超带领土改工作组到河北阜平县二区西沟村搞试点。午饭时分,有位性子急的同志到伙房,在“馍馍还欠两把火”的情况下,贸然揭开锅盖,让大家吃了一顿夹生饭。饭后,邓颖超在会上针对当时土改工作中出现的“急性病”,以“馍馍熟了再揭锅”这一浅显易懂的道理,启发大家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土改政策,克服急躁情绪,纠正极“左”行为,使与会人员豁然开朗,阜平二区的土改工作也随之得以顺利进行。常言道,欲速则不达。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切忌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古往今来,凡事成于真、兴于实,败于虚,毁于假。工作中的种种“假沸”现象,说到底就是脱离实际、急躁冒进,搞“虚体面”那一套,看起来热热闹闹、有声有色,实则往往遂于表面、浮于世事、恋于虚荣,结果做成夹生饭,导致任务受阻、工作受挫,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另一个故事说的是:父子俩开了间茶馆,生意兴旺,却来了个天天白吃白喝的“白老爷”。小小茶馆哪经得起“吃白食”,不久老掌柜就病倒了。儿子司炉掌壶不久,“白老爷”渐渐不来了,小茶馆又恢复了往日兴旺。老掌柜询问原因,儿子说:我给他沏茶,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这就是俗语“哪壶不开提哪壶”的由来。作为待客之道,“哪壶不开提哪壶”并非全然正能量,或许还有点无奈之中的狡黠。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哪壶不开提哪壶”却是促进工作落实的有效之举。剖析工作中的“假沸”现象,就是缺乏持续把壶水烧开的工作热情和坚持精神。现实生活中不少问题并非一开始出现就是难题,而是因为一些人责任心的缺失,使一些问题成了不开之“壶”,想提也很难提起,想烧也很难烧开了。
出汗就得酣畅淋漓,治病就应干净彻底。彻底纠治工作中的“假沸”现象,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到“不受虚名,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把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上。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知与行的统一、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不打诳语、不烧虚火、不做虚功,真正做到以质量取胜,拿结果说话。
审视工作中的成败得失,不难发现,千重要,万重要,实干最重要。习主席在广东考察时,一连说了“三个实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奋然为之,亦未必难。彻底纠治工作中的“假沸”现象,别无他法,就是要靠实干说话,用我们的干劲、闯劲和钻劲,烧旺事业之火,烧开“壶”中之水,把工作一件一件做好,把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从而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提升,既干出实绩,又赢得人心,奋力攀登事业与人生的高峰,为强国强军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