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虎毒不食子”,但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亲人间的相戮相杀事例却也不少。从春秋时期的楚穆王(商臣)弑父到唐朝的太宗(李世民)杀兄,一幕幕的宫廷惨剧上演在中华大地。而历史上有一人因被生母猜忌,于是写了一首诗希望母亲能顾念亲情,结果依旧被杀害。但他的这首诗却被收录在全唐诗中,其诗原文如下:
诗文评析
在黄台这个地方种下瓜,等到瓜熟的时候,藤蔓上挂着许多瓜。摘掉其中的一个瓜能让其他的瓜生长得更好,再摘一个瓜后,就显得很稀少单零了。摘掉三个瓜后,或许还能有瓜收获,但将瓜摘完后,剩下的就只有抱着藤蔓回家了。这就是全诗所表达的意思。
这首诗以乐府民歌为形式,用朴素直白的语言作表述,将诗文中的“瓜”比作母亲的儿子,而“种瓜”、“摘瓜”这些动作则比作母亲生育儿子和杀害儿子。诗的开头两句描写了“种瓜”和“瓜熟”,第二句中的“离离”二字一语双关,一是形象的写出了瓜熟后吊在藤蔓上的丰收景象,二是暗示着后面瓜一个个被摘去,“离离”就是一个接一个离去。三四两句说“一摘好、二摘稀”,这是揭示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规律,而“好”和“稀”二字的鲜明对比则含有辩证思想,其中的规劝意味儿十分明显。最后两句可以说是无奈和警戒,作者可能知道无法规劝母亲,自己对于母亲的“三摘”也无能为力,但他要提醒他母亲的是:瓜摘完了就没有了,摘完了可就只剩下藤蔓了。全诗虽语句平淡、浅显易懂,但其中内含深远、寓意无穷,使人读过之后能进行自我反思,达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效果。而全诗中夹杂着淡淡的忧伤,使人不禁心生怜悯之情。
创作背景
那么这首诗是谁所作呢?作者诗中想要规劝的“坏妈妈”有是谁呢?其实,这一首名为《黄瓜台辞》的诗是唐朝章怀太子所作,“坏妈妈”就是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下面我们来谈一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李贤能当上太子可以说是非常意料之外的事,因为在他之前,父亲高宗皇帝李治已经立过两个太子了。第一任太子李忠,高宗皇帝的嫡子,生母刘氏地位低下。因王皇后与萧淑妃之争,李忠被充当工具而过继给王皇后,不久便成为了皇太子。后来在武则天的干预下,高宗皇帝废除了李忠太子之位。第二任太子名叫李弘,高宗皇帝与武则天所生。李弘当太子时表现很不错,受到了高宗皇帝和朝中大臣的一致好评。就在高宗皇帝病重想要将皇位传给李弘时,武则天不乐意了,她站出来坚决反对。后来李弘在去合璧宫时,突然暴毙,有人怀疑是武则天动的手。
李弘死后一个月,我们的主角李贤就上场了,他接替了太子之位。主角果然是有主角光环,正所谓“人如其名”,李贤上位后,不仅显现出了他的贤德,而且还拥有超强的办事能力。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是好事儿啊,但他母亲武则天却感觉到了极大的威胁。一段时间后,宫中又传出李贤为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正是在这种舆论下,武则天几次公开地、无厘头地批评李贤,这就让李贤感觉到十分的害怕。这首诗作《黄瓜台辞》正是在李贤惊惧交加的时候写的,他期盼生母武则天能顾念母子亲情,不要杀害自己的亲生骨肉,希望自己不要步了哥哥李弘的后尘。
创作目的
对于这首诗,作者的创作目的显而易见,希望母亲能顾及母子之情,放自己一条生路。但李贤的这首诗背后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希望母亲即使不能放过自己,也要放过自己的家人和两个弟弟以及周围的亲信大臣。大家都知道,在古代,一人获罪,全家皆受株连,而依附自己的党派必然遭受打压。所以李贤鉴于这种情况写下这首诗,一是心存侥幸,希望能够保全性命;二是在自己死后,母亲武则天能够因为这首诗稍动恻隐之心,放过其他人。显然,他的目的没有达到,公元684年,武则天废除中宗皇帝李显掌握军政大权,于是派遣酷吏丘神绩去监视李贤。丘神绩到任后将其拘禁,不久后逼他自杀了,终年二十九岁。李贤的死亡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尴尬”身份
为什么说主角李贤的身份尴尬呢?那是因为他的父母兄弟都是皇帝,就他一人仅仅是个太子身份,父亲李治,唐朝高宗皇帝;母亲武则天,武周朝圣神皇帝;哥哥李弘,唐朝孝敬皇帝(死后追封);弟弟李显,唐朝中宗皇帝;弟弟李旦,唐朝睿宗皇帝。哈哈,一大家子都是皇帝,唯独他不是,可谓是十分“尴尬”了!
(文/若木 图/网络)
- 上一篇:炎的成语-月光的炎症来自干咳
- 下一篇:言什么耳-耳食之言,不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