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字中的蓝色吧~
沉静的“蓝”色 | 汉字中的文化
文/富丽
有一种颜色离我们很近,我们时刻处于它的环抱之中。它是澄澈天空的颜色,是明净湖泊的颜色,是浩瀚海洋的颜色。它就是我们美丽星球的主打色——蓝。
“蓝”上“艹”下“监”,“艹”表示这个字的意思跟草木有关,“监”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与之相近。一般认为,“蓝”最初是指一种叫做蓼蓝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叶经过加工可以制成靛青,用作染料,例如《说文解字》:“蓝,染青草也。”
“蓝”字的字形演变
据史料记载,这种用于“染青”的草不只蓼蓝一种。比如宋代郑樵所撰《通志》记载:“蓝三种:蓼蓝染绿;大蓝如芥,染碧;槐蓝如槐,染青。三蓝皆可作淀,色成胜母,故曰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其中提到三种“蓝”,区别在于所染颜色深浅浓淡有所不同。而明代宋应星所撰《天工开物》一书,更有五种“蓝”的说法。可见,古代的“蓝”“蓝草”实际上是对像蓼蓝一样叶或茎可以制成蓝色染料的植物的统称。《荀子·劝学》所谓“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以及白居易《忆江南》中的名句“春来江水绿如蓝”,其中的“蓝”指的都是这类用于染色的植物本身。
既然“蓝”涵盖蓼蓝在内的一类植物,那么,《诗经·小雅·采绿》:“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中的“蓝”,未必就是指蓼蓝,而可能是任何一种蓝草。
蓼蓝
由于“蓝”这类植物被用于提取染料而染蓝色,按照字义发展演变规律,“蓝”自然也就有了表示颜色的意义,今天通常解释为像晴天天空的颜色,比如“天蓝”“蔚蓝”等。《尔雅·释鸟》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夏鳸(音hù,农桑候鸟的通称)窃玄,秋鳸窃蓝,冬鳸窃黄。”根据后人的注释,“窃”指颜色浅,所谓“窃蓝”就是浅蓝色。
自然风物的蓝是唯美的,出现在诗词歌赋当中,或清浅,或浓郁,恰如中国水墨山水画的笔触。例如唐代孟郊《蓝溪元居士草堂》:“蓝岸青漠漠,蓝峰碧崇崇。”宋代黄庭坚《诉衷情》词:“山泼黛,水挼蓝。翠相搀。”
千里江山图
走入人们生活中的蓝,则要平易近人得多。以蓝草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靛青,是中国古代为纺织品着色的主要染料。染出来的布,就是通常所说的蓝印花布。据说,在现代印染技术普及之前,老百姓穿的衣、盖的被、用的包袱、挂的门帘等等,都离不开它。
在古代,蓝色服饰通常为官职较低的人穿着,也是读书人的日常服饰,称为“蓝衫”或“蓝袍”。例如唐代韦应物《送秦系赴润州》:“近作新婚镊白髯,长怀旧卷映蓝衫。”宋代王禹偁《中秋月》:“霖台相照处,寒色满蓝袍。”宋代赵文《玉烛新》词:“蓝袍俊秀。便胜却、登科龙首。”“蓝衫”“蓝袍”曾被视为清贫的标志,乃至“蓝衫脱去换红袍”成为算命先生口中恭维人必定会时来运转、加官进爵的一句套话。
蓝印花布匹
虽说读书人常穿的衣服是蓝色的,可是,在科举考试中遭遇蓝色却是他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古代乡试一共考三场,如果考生的答卷书写不合程式或者有污损,就会被取消下一场的入场资格,而宣布这种处分的名单,是用蓝笔写的,称为“蓝单”。例如《儒林外史》:“过了二十多天,贡院前蓝单取进墨浆去,知道就要揭晓。”
源自自然的蓝染是农耕社会的产物,代表着中国传统染色技术,体现了中华祖先的智慧,是积淀深厚的文化遗产。取自植物的蓝色染料,天然无污染,而自然界中那些蓝色的事物——蔚蓝的天空、碧蓝的湖水、湛蓝的海洋,也只有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才能呈现出它们本真的色彩。已有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只有在开发、利用大自然的同时,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不会使这些蓝色从我们的生活中一点点消失,才能使我们的星球永远保有这种沉静、典雅、深邃又独具魅力的色彩。
文章来源:《月读》2018年第9期
转自: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中华书局1912”、章黄国学
- 上一篇:俨然造句-俨然一个梦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