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掩耳盗铃造句-窃钟掩耳什么样意思?窃钟掩耳出自什么典故?

掩耳盗铃造句-窃钟掩耳什么样意思?窃钟掩耳出自什么典故?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9-19 13:13:54
阅读:
最新资讯《掩耳盗铃造句-窃钟掩耳什么样意思?窃钟掩耳出自什么典故?》主要内容是历史上对于司马懿的评价总体来说还是偏负面,司马懿虽然对曹魏有功,但最后以下犯上,架空曹氏政权还是受到了不少的抨击。-掩耳盗铃造句,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历史上对于司马懿的评价总体来说还是偏负面,司马懿虽然对曹魏有功,但最后以下犯上,架空曹氏政权还是受到了不少的抨击。不过要是站在司马懿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或许就能得到一些理解了,而且能够灭蜀汉和东吴也都是司马家的功劳。司马懿隐忍了一辈子,最后终于迎来了一次爆发,而且曹丕和曹睿也要附上一定责任。这次为大家讲解的成语“窃钟掩耳”,就和李世民对司马懿的评价有关,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晋书•宣帝纪》,是在该书成书后唐太宗李世民对司马懿的评论,原文如下:


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天子在外,内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诛戮,贞臣之体,宁若此乎!尽善之方,以斯为惑。夫征讨之策,岂东智而西愚?辅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乱?故晋明掩面,耻欺伪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业。


古人有云:“积善三年,知之者少,为恶一日,闻于天下。”可不谓然乎!虽自隐过当年,而终见嗤后代。亦犹窃钟掩耳,以众人为不闻;锐意盗金,谓市中为莫睹。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若不损己以益人,则当祸人而福己。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魏文帝曹丕在世时,司马懿得到重用,在许昌受到了与西汉时萧何一样的重托,在朝堂上受到的尊崇超过了东汉时的霍光。如果司马懿能够竭尽忠诚义节,可与伊尹、傅说一样被后世所铭记。到了魏明帝曹睿临终时,又将重任托付给司马懿。


司马懿接受了两位帝王的遗诏,辅佐了三代,却没有以身相报。后来他利用天子离开京城之际,在城内起兵,先帝的墓土未干就立刻相互厮杀,忠贞大臣的行为,难道就应该是这样的吗?!这样报效国家,令人疑惑不解。他起兵的策略,难道不是在东面聪明而在西面愚蠢吗?如果有辅佐帝王之心,又为什么之前尽忠而之后谋反呢?所以,东晋晋明帝曾经掩面而哭,对自己的祖先司马懿以欺诈的手段获得成功而感到耻辱,后赵明帝石勒会嘲笑司马懿用奸诈邪恶的方法奠定了帝业。


古人说:“积累三年的善行,知道的人很少;但做了一天的坏事,就能传遍天下。”司马懿的行径不正是如此吗?!虽然能在当时进行隐瞒,但最终还是在后世遭到耻笑。也就好像捂住耳朵去偷钟,认为自己听不到别人也会听不到;专心致志想偷盗钱财,认为集市上的人都看不见。所以说贪恋眼前就一定会丢失长远,沉溺于利就一定会损害名誉。顺应天理而动容易成事,违背时运而动必将难以成功。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唐太宗李世民在文中提到的“窃钟掩耳”,意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却偷钟,认为自己听不到别人也会听不到,比喻自己欺骗自己。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吕氏春秋》中的“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众所周知,《晋书》是在唐代编纂而成的。主要作者包括房玄龄、诸遂良在内一共有二十一人。在该书完成后,唐太宗李世民又亲自为书中的四位人物写下了四篇史论,本文介绍的《宣帝纪》的史论部分便是出自李世民之手。


在这篇史论中,李世民虽然肯定司马懿的才能,但谴责了司马懿窃取曹魏政权的卑劣行径,从而也解释了晋明帝司马绍为何听完自己远祖司马懿的事迹后掩面而哭的原因。从司马懿一生的经历及后人对其评价来看,这个观点是非常中肯而准确的。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