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顾名思义,是指与念佛、参禅相关的诗,最有名的莫过于六祖惠能大师的五言禅诗《无相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历史上还有很多诗人、高僧大德等写过禅诗,这里选取十首来学习。
1、三十年来寻剑客
唐·志勤
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这是一首因见桃花而悟道的哲理诗,寻剑客比喻修行悟道,修行了三十年终于悟道,那是是因为年年看到桃树落叶、抽芽、开花,从自然界的春暖花开、秋收冬藏而领悟了宇宙自然之妙道,有无相生,真空妙有,色空一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山中
唐·王维
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王维是唐代著名山水诗人,被称作诗佛,他持斋奉佛,晚年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的诗往往很有禅意哲理。此诗写山中景色,空静清新,似乎清新到可以染透人的衣服。表面上看此诗是写景,详加分析,诗中还满含着禅理。前二句清溪水落石出,比喻象穷道现,体由用显,也指人之自性清虚才可见。后二句山路原本没有雨,空翠的山色如同雨水湿人衣一样,可以被感知,岂非隐喻着道虽无形体,但还是可以觉悟和感知的。
3、南台静坐
唐·守安
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
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此诗描绘了禅师静坐息思虑所达到之高境界,他整天对着炉香静坐,已经达到心无杂念、一片空明的境界,不需要刻意去息心除妄想。内心已经无事,空静无心,这是很高的境界。
4、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指头在琴弦上轻拂,就能弹奏出美妙的音乐,可是音乐究竟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呢?如果从琴中生出,那它平常放在匣中为何就不生出音乐?那琴声是从指头上生出的吗?可是指头并不发出声音。这里隐含的道理就是,“有”是从“无”中生出来的,有无相生是万物生成之本。
5、庐山烟雨
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这是苏轼以山水明禅理的一首名诗,诗以对庐山烟雨浙江潮的体认写修行悟道的历程和境界。未悟道之前,苦苦地追求,求之不得则心中总是怀恨不能释然。可是,一旦体验到了佛道又是怎样的境界呢?最开始“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在开始见到现象背后的本质后,“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等到对一切现象都悟透之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最后还是如同王国维的人生三部曲,“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原来,体认了佛道后并无其他所得,依然还是庐山烟雨浙江潮。虽然同样是庐山烟雨浙江潮,同样是山是水,但经过修行去妄明心之后,才真正见到了山水的本真,此时已经释然,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
6、众星罗列
唐·寒山
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
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
寒山是唐代的诗僧,他与李白、杜甫同时代,在星光灿烂的盛唐诗人堆里几乎不见他的光华,不过姑苏城外的那座寒山寺却因他而得名。此诗以以明月喻禅心,挂在天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就是禅师纯净空明的心。人的那颗真心本来就是圆满的,本来就是充满光华的,本来就是高高地挂在青天之上的,它本来是可以照破一切黑暗的。
7、上堂开示颂
唐·黄蘖禅师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尘劳是尘心妄念之意,摒却尘心妄念并不是容易事,必须拉紧绳子、俯下身子在事业上卖力气。后两句禅师借用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独放的品格说明了修行悟道须要刻苦,也表达了对坚志修行得成果的决心。同时此诗道出了人对待一切困难所应采取的正确态度,非常励志,这也正是后两句诗常常被引用的原因。
8、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古人喜欢到处题诗,用现在的话就是涂鸦,当年苏轼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涂鸦,题出了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很多情况下,人往往都是当局者迷,不识庐山真面目。“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绘的是世界人生复杂而虚幻多变,使得人们普遍地难以看透事物表现背后的真相。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从佛理角度来看,一个人受困于尘心妄念,心中充满无明和妄见,不能够明心见性,因而才难以洞见事物真相。
9、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晚年崇佛,其晚期诗篇有不少是表现禅境诗。飞来峰顶的千寻塔尽管高,然而还是可以攀登的。道虽然悠深玄妙,还是可以悟的。我们知道,当飞机飞上五万米高空的平流层之后,能够看见非常漂亮的蓝天,而白云就在下面。古人虽然没有我们今天的科学知识,但是他们一点也不比今人缺少智慧。登山千寻塔,也比喻着明心见性的悟道,此时各种尘心妄念都不能再遮人望眼,蒙蔽人心了。
10、船子和尚偈
唐·德诚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船子德诚和尚生活在水边,惯于以渔事喻禅,如他用“钓尽江波,金鳞始遇”来比喻求道的艰难。此诗以垂钓来比喻求道开悟,抒发了诗人在求道过程中的种种曲折与心得,同时也体现出了诗人深厚的禅学造诣。千尺丝纶,比喻求道之深切的用心,“垂丝千尺,意在深潭”。一波才动万波相随,则显出江波之广阔无垠,也是写所求之无边无尽。前两句一写深,一写广,正是道的两个特征。
后二句钓尽江波,未能得遇金鳞,说明道的求得绝非等闲轻易,然而“满船空载月明归”,虽然没有获得鱼,而心中充满光明的境界又是多么美好,多么让人心醉。全诗意境静谧清虚、深遂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