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烨
想起当初拾起《心理治疗中的依恋》一书的原因其实颇为可爱,或者可以说冥冥之中其实早已注定了我和它之间的缘分。当时同期学习精神分析的小伙伴们以过来人的口吻语重心长的指导我,看完这本书了解依恋类型可是很有助于谈恋爱的。于是,怀着对恋爱的憧憬,我竟然顺利地读完了此书,也对四种依恋关系模式有了基本了解。
1.安全型依恋
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自己。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自己关系太亲密。
属于这个类型的成人在婴儿时期似乎就具有两种彼此对等的能力,在他们感到安全的时候,能自然从联接中寻求安慰。他们不管在分离时多么难过,与母亲的再次联接让他们瞬间就能得到安慰,而且很容易继续玩耍。这是由于,这些母亲是很敏感的,在和婴儿互动时能够对婴儿发出的信号和发起的交流进行反应和情绪上的同调。
2. 回避型依恋
返现与别人亲密会感到有些不舒服;自己难以完全信任他们、难以让自己依赖他们。当别人与自己太亲密时自己会紧张,别人想让自己更加亲密也会感到不舒服。
属于这个类型的成人在婴儿时期依恋行为是有缺失的,他们的冷漠是他们表现出来的一种防御性的适应。在分离场景中,他们的心率和那些看上去很痛苦的安全型依恋的婴儿一样,都是加快的,并且他们的皮质醇水平(身体主要的压力荷尔蒙)在分离前后都明显高于安全型依恋的婴儿。这是由于,他们的母亲会主动地拒绝婴儿想要联接的请求,对情绪表达很抑制,对身体接触很厌恶,以及在实际身体接触时非常粗鲁唐突。
3. 矛盾型依恋
发现别人不乐意像自己希望的那样与自己亲密。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自己或不想与自己在一起。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
属于这个类型的成人在婴儿时期对母亲在哪儿是很在意的,以至于无法自由探索,对母亲离开的反应,也都表现出淹没性的悲伤。和母亲重聚后也并不愉快,既不能缓解矛盾型婴儿的悲痛,也不能终止他们对母亲行踪的时刻担忧。就好像即使母亲在场,他们也一直在寻找一个缺失的母亲。这是由于,矛盾型婴儿的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不敏感,且微妙地或者不那么微妙地阻碍了婴儿的自主独立。
4. 混乱型依恋
属于这个类型的成人在婴儿时期非常没有安全感。和母亲重聚的婴儿会表现的难以捉摸的、矛盾的,或者说是怪异的。当妈妈拥抱他们时,他们的表情会比较茫然,情绪会稍显忧伤,会躲开母亲的目光。有婴儿甚至看到母亲用手捂住自己的嘴。这是由于,这些母亲自身已经处于一个遭受惊吓的状态,而在和婴儿互动时,婴儿也体验到了母亲的惊吓和害怕。
然而,在我通篇阅读完整本书之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我已经略有耳闻的四种依恋模式,而是早期形成的依恋模式会不断地在我们之后的成长中不断出现,在我们的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建立的过程中不停地被唤醒、被活现。
更重要的是,这种不断被重复活现的过程并不是我们意识层面就能觉察到的,它们更多地隐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我们可能并不是通过我们的语言,而是藉由我们的行为和情绪表达出来,将我们从小习得的依恋模式在亲密关系中模拟出来:小时候妈妈太忙,没有太多的时间顾及到我,所以我习惯把我所有的需求和情绪隐藏起来,成人之后,即使我很想和你成为很亲密的恋人,但我总是不适应向你表达感情,需要更多的独处空间,冷淡地应对你的热烈;而你则因为从小妈妈对自己的回应总是那么不恰当,想要玩却时机不对,想要被抱却打乱部署,长大之后,你总是担心恋人不在身边就会不安全,时时刻刻要和恋人粘在一起才能感到安全,好似连体婴儿一般。在修行依恋这本书之前,我总是不太能理解那些夺命连环call和高冷孤僻之人,现在回过头来思索,却更多了无奈和难受,有时候并不是他们想要成为这样的人,只是原生家庭的环境很难被打破,像代际传递似的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烙下了难以轻易磨灭和改变的依恋模式,而我们则会不自主的、僵化的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使用他们,和我们遇见的每个人相处时都使用同一套固定的依恋模式,促使我们亲密的恋人用我们的父母曾经对待过我们的方式来应验我们的期待。
可以说,在那时,《心理治疗中的依恋》一书的确在恋爱指导方面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而今,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再一次捧起此书,心境感受其实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不可否认是它引领我走进了心理咨询的大门,而依恋理论也成为了我踏入这一行的启蒙。从Bowlby的依恋理论到Ainsworth的陌生情境实验到Mary Main的成人依恋访谈再到Fonagy的心智化概念,依恋理论的演进,是通过聚焦于对亲密关系、非言语领域,以及自我与体验的关系而展开的。而这三部分在整个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将不断地呈现,来访者和咨询师的治疗关系相当于呈现了亲密的依恋关系,在这段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中,咨询师成为了可以帮助来访者对困难感受进行忍受、调节与沟通的及时回应者,通过这样的情感调节和互动让来访者感到安全,凭借这样一种安全感,治疗关系能够为来访者提供一个情境,让他们触及那些未曾言表——以及可能无法言表(非言语领域)——的各种被否认或被解离的体验。来访者通过在这个情境中和咨询师共同获取、表达、反思这些被解离的和无法言说的感受、想法以及冲动,能够强化来访者的“叙事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把对于体验的姿态往更为反思的方向挪动,逐渐获得一个更一致的和更安全的自我感觉。
当我自己真切地体会到心理咨询的过程,并同我的来访者们共同成长,经历他们在咨询过程中每一个不经意的微小变化,在感动和珍藏之余,我也终于真正领会到了依恋书里序言的第一句话“心理治疗是如何让人们发生改变的”——即好的咨询师对来访者做的一切和成功的父母对他们的孩子做的一切相似,在这个安全的关系下激发或增强来访者自身的心智化和觉察的能力,通过对此时此刻的情绪和行为进行不加评判的注意,转化此时此刻的体验,逐渐重构一种更成熟更灵活的依恋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