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夸赞当世英雄的两句话,被后人直接搬进诗词作品中
陈能雄/文
爱好古诗词的人都知道,诗词短则二三十字,长则也不过几百字,每个词句都经过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尤其是绝句和律诗,除了在特定意境中为了增强语气外,忌讳诗中出现重字。诗词要求符合平仄格律,文辞优美,富有诗情画意,极少会使用口语化的词语,更不会在一句诗中完全搬用某人讲过的话。
而有一个人他以傲视天下的眼光,面对同样优秀的英雄时,发出的赞赏之语,却被后代诗词名家直接搬进诗词当中。他也是一位诗人,他的文采引领建安之风,他的武略攻伐天下,他的诗歌慷慨激扬,他的话语掷地有声……他就是曹操,曹魏政权的奠基者。
曹操在陈留起兵后,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实力逐渐雄厚。之后,他领兵勤王,迎汉献帝有功,开始总揽朝政。当年那些一起征讨董卓的诸侯,曹操已然不放在眼里。曾经的十八路诸侯盟主袁绍,在曹操眼里只是个色厉胆薄的人物;江东猛虎孙策,在他眼里只是不过是个借了父亲的余威,更别说是冢中枯骨的袁术、虚有其名的刘表了。
曹操和刘备之间有过并肩作战的时候,有过战场上交锋,也有过私底下的促膝长谈。当时的刘备韬光养晦,还没形成气候,曹操却敏锐地觉察到他雄才伟略,有王者之风。有一次,曹操携刘备同席而坐,纵论天下英雄,刘备列数了许多当世豪杰,曹操连连摇头,他最后指着刘备说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的话似有风雷之声,我们似乎看到两个绝世高手站立于历史的巅峰,是握手言和,还是刀兵相见,只在一念之间。
诗人曹操的这句话,和他的四言诗一样霸气四溢,后世诗人多次把他这句话搬入自己的诗词里。南宋词人刘克庄,有一位志同道合的好友方信孺(字孚若),已经亡故多年,刘克庄经常回想两人以前一起纵论天下大事的场景!他多么希望朝廷能收复北方故土,多么希望能和方信孺一起游览北国,登临宝钗楼、铜雀台……他在《沁园春·梦孚若》中有一句:“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刘克庄在这里直接借用曹操的原话,来抒发自己的胸襟抱负,他觉得只有方信孺最懂自己的志向,唯有他配与自己把酒论诗、共吐豪情!
图为《槲树啼猿》
张大千是上世纪久负盛名的艺术大师,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张大千对自己的画工颇为自负,他放眼当时的画坛,认为只有谢稚柳可以与他并驾齐驱。张大千在谢稚柳的《槲树啼猿图》上题跋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是:“天下英雄君与操,三分割据又何人。”张大千引用曹操的话,来赞美谢稚柳的才华,是才子惜才子之意,他感叹当时的画坛还有谁可以他们两人并立,三分天下有其一?
我个人觉得,比张大千年轻十岁、却早于张大千去世的陈少梅,可以与张大千、谢稚柳三足鼎立。陈少梅继承宋画衣钵,集古人之大成,被誉为“唐伯虎后第一人”。可惜,陈少梅年仅45岁就去世了,要不然其绘画成就将不可限量。张大千是在1964年甲辰年题谢稚柳 《槲树啼猿图》的,此时陈少梅已经离世十年。也许是张大千与陈少梅交往不多,对他的绘画风格认识不深,又或是陈少梅已经不在人世,张大千发出“三分割据又何人”的感叹。
而当年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还未见识后辈英雄孙权的风采。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挥师南下,荆州的刘琮望风而降。曹操踌躇满志,他饮马长江,想一举踏平江东,却遇到了孙刘联军的顽强抵抗,曹操才真正领略孙权这位年轻后进的厉害。
孙权知道曹操在赤壁兵败后,以后一定会回来报仇,就派兵修筑濡须坞防御曹兵。果然,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卷土重来,在濡须坞与孙权大军对峙一月有余。曹操在此战中没占到半点便宜,曹军还被孙权的水军包围,损兵折将,曹操令人坚守不出。孙权亲自带领士兵,乘船来探视曹营,孙权掉头回去时,令人弹奏乐曲,一路欢歌。曹操远远看到孙权英姿飒爽,他的船队严明整肃,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刘表和孙坚都是一方豪杰,战场上的争霸对手,他们所生的儿子却有天壤之别,一个是刘琮不战而降,一个是孙权力保江东,英雄之气高下立判。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非常崇拜孙权,他一生力主抗金,晚年任镇江知府时,经常登临京口北固亭,眺望北方的壮丽河山,他感叹自己未遇明主,英雄无用武之地,他热情讴歌孙权大帝的英雄气概,写下了“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之句。辛弃疾在另一首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写道:“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在词中借用的曹操的话,感叹朝堂之上没有孙权这样的人物,他所处的南宋政权和孙权的东吴政权,都是“坐断东南战未休”,不同之处是南宋朝廷苟且偷安,而孙权却豪气冲天,叱咤风云。
曹操、刘备、孙权是三足鼎立的英雄,而清代的冯煦在编撰《宋六十一家词选》时,则把刘克庄、辛弃疾、陆游列为三足鼎立的南宋豪放派词人。曹操的诗歌壮怀激烈,他所讲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生子当如孙仲谋”同样是气势豪迈,难怪刘克庄、辛弃疾这两位词人会把他的原话直接搬运到自己的词中,使得词句的气势更加恢弘,有吞吐古今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