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指"周礼",即五经里面的《 礼》;乐,指庙堂之乐。礼也是指《周礼》,相传是周公姬旦,也就是武王的弟弟制定的,十几万字的礼仪制度,规定了从国家到个人,各个等级阶层的人,从出生到死亡所有要遵循的规则制度,可以和明代的《封神演义》小说相提并论了,一部小说还得几天看完,更何况还要按照里面的内容去执行,可见其复杂程度,而且当年那个还没有纸笔,只有青铜铭文的年代,制定这么复杂的制度,确实是出乎想象。
礼崩乐坏是孔夫子感叹西周森严等级的分邦建国制度遭受诸侯征战日渐崩坏而引起的社会秩序混乱。语出《论语·阳货》"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大家知道,孔子特别遵循讲究礼仪所以被后世许多王朝用来约束人们的理论基础。
这个礼,说白了就是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森严到了可怕的地步,因为当时的人民不怎么开化,经常大白天在大街上随地大小便,男女交往也没有顾及,没准经常在田野里上演妖精打架的A片,公公爬灰、小叔盗嫂的事情时有发生,如果社会总是这么下去,如何得了!最关键的,如果有人看着周王的皇帝宝座馋涎欲滴,那这个国家就危险了。 所以,只能制定森严的社会等级制度,从庙堂之君,到奴隶草民,都有一条绳索系着你,让你挣脱不掉,也不敢挣脱,从皇帝日常起居,到百姓的婚丧嫁娶,都有严格的程序需要遵循,谁不遵循,就是不遵守礼,那么你就是大家讨伐的人。
乐 就是国家遇见重大的活动之时,演奏的音乐。不同级别的人,演奏的音乐也有严格的规定,不能违背,你一个小小的子爵,胆敢演奏周王才能演奏的音乐,那是活得不耐烦了。
纣王,被西周冠以纣的名义,也是因为他不断打破旧有的制度。
所以孔子说的礼崩乐坏就是指春秋时期,半奴隶半封建社会 礼乐制度制度逐渐解体的时期,其实也是中华历史中的一种解放。
这个时期还是有许多特征的,经济上井田制逐步解体,出现了土地所有制及相应的赋税制度,如鲁国的初税亩,齐国的相地而衰租等等。政治上一些强大的诸侯开始建立直属于君王的郡县制,不再对土地进行分封。;、各分封诸侯间征战不已,周天子无力阻止;各诸侯、卿大夫僭用礼乐的现象十分普遍;作为传统封建制度基础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严重破坏,长子继承制度多不能施行,一些有权势的卿大夫在征战中势力壮大,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卿大夫出的局面。
在考古的过程中,这个时期出图的很多坟墓很难考证时期,墓主身份也是这个特殊的时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