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励志名言 > 功禄成语-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十一):闲散官(祠禄官)

功禄成语-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十一):闲散官(祠禄官)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1-18 23:06:58
阅读:

注1:本篇标题中“闲散官”所指同前——


《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九):闲散官(分司官、添差官)》


《宋代职官制度基础知识(十):闲散官(散官)》



宋代的差遣中有“宫观、岳庙【2】、寺院【3】差遣”,其大致分为三大类:


注2:此处“岳庙”,泛指祭祀东、南、西、北、中这五岳的庙宇(兖州东岳庙、潭州南岳庙、华州西岳庙、定州北岳庙、西京中岳庙),以及“太原府兴安王庙”(祭祀唐叔虞)、“周陵庙”(祭祀后周皇帝)等等。


注3:宋代的“寺院差遣”相当少见,如“提点奉先禅院”“提举奉天寺”“提点慈孝寺”等。


一、实际到任的专职官员。

在一些宫观、岳庙、寺院设置专职官员,这至少在隋代便已可见【4】,自唐代、五代十国,一直延续到宋代。例如北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太一宫(太乙宫)”在东京开封府建成,便“命廷臣及内侍各一人专监,掌其宫,三岁一代”。又如仁宗天圣年间,太常博士范讽曾“以疾,监舒州灵仙观”。


注4:


五岳各置令,又有吴山令,以供其洒扫。


郡县佛寺改为道场,道观改为玄坛,各置监、丞。


——《隋书·百官志下


二、例行兼任,或因某些原因兼任“宫观、岳庙、寺院差遣”的官员。他们未必需要到任,也未必有多少相关的实际职掌。

在唐代时,自唐玄宗朝开始,首相例兼“太清宫使”。这“太清宫使”,就是当时一个著名的“宫观使职(差遣)”。


到了宋代,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十一月至仁宗天圣七年(1029年)七月,首相例兼“玉清昭应宫使”。又如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七月至钦宗朝,宰相兼“神霄玉清万寿宫使”。


三、带有“宫观、岳庙差遣”作为空头衔,但完全没有实际职掌,只在家闲居的官员。

这便是本文题目里所谓的“祠禄官”【5】了。


注5:或者更准确地说,这便是狭义的“祠禄官”了。而广义上的、宽泛的“祠禄官”,则基本等同于所有“宫观、岳庙差遣”。


两宋时的宫观、岳庙,分为“内祠”(即北宋时在东京开封府、南宋时在行在临安府的宫观)与“外祠”(即首都以外各个州、府的宫观、岳庙)。被任命为祠禄官,称为“奉祠”。其中,若是自己申请出任祠禄官,则又被称为“请祠”。


大约早在北宋真宗朝,狭义上的“祠禄官”便已出现,但直到神宗朝以前,都还比较少见。这时期的祠禄官,通常都是用来安置(或者说优待)年老或不任事的勋贵、戚里、元老、重臣的。


到了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十二月之后,祠禄官又多了一大用途,那就是用来安置同主政者持不同政见的官员。这一方面,当然是一种贬黜手段;但另一方面,待遇又比较优厚。


而到了南宋时,由于员多阙少问题愈发严重,以及宋金战争规模较大等原因,祠禄官更多了用来临时安置一些无阙可差者的用途,任命人数继续增多。


朱熹一生中曾多次“奉祠”


祠禄官大致有以下几个层级:


  1. 宫观使,如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三月十一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右相”)赵挺之,以“观文殿大学士、佑神观使”致仕。
  2. 提举宫观,如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苏辙被贬“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到了元符三年(1100年),对其的贬黜被减轻为——恢复“太中大夫”寄禄官,授予“提举凤翔府上清太平宫”祠禄官,允许于“外州军任便居住”。
  3. 提点宫观,如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九月“二十四日,鼎澧路都钤辖张察放罢,差提点西京嵩山崇福宫”。
  4. 管勾(主管)宫观,如孝宗乾道九年(1173年)五月“己未,以迪功郎朱熹屡诏不起,特改宣教郎、主管台州崇道观”。
  5. 监岳庙,如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二月十四日,诏命“(高宗皇后邢秉懿的)亲堂弟登仕郎邢孝纪、右承务郎邢孝广,并特差监潭州南岳庙”。

而同层级的祠禄官,又有种种优劣之别。除了各个宫观、岳庙的授予成例(即针对的对象群体)不同外,大致还有“内祠”优于“外祠”,“(政事堂)堂除”优于“吏部差注”,“朝廷特差”优于“自己申请”,“正差”优于“破格”等……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