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历史上名将辈出,一个个名将留下了赫赫战功,让人们津津乐道。史官们将名将的事迹记录在史册中,而诗人们则是用诗词怀念着名将,呼唤着名将。
第1首:《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很显然,诗歌所歌颂的名将乃是汉代的飞将军李广。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卢纶。卢纶是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曾经名动一时。而他这首28个字的《塞下曲》,更是流传千古,让人们津津乐道。
李广在历史上是一个带有强烈悲剧色彩的名将,诗人们或者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或者感叹“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又或者感叹“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总之是对李广不能封侯的遭遇十分惋惜。
但是大家都承认李广是一个很有水平的名将。卢纶这首《塞下曲》就为我们展示了李广生平中的一个精彩故事。根据《史记》记载,李广有一次打猎,看到草里面有一块石头。李广当时以为是老虎,于是弯弓射箭。后来才知道这是一块石头,而且箭矢的箭头部分完全穿入了石头。
这个故事足以说明李广的神勇。而卢纶这首诗采用白描手法,整首诗似乎与史官一样,只是在单纯地记载这个事情。但是诗人的诗和史官的笔毕竟是不同的,史官讲究客观,而是诗歌则有许多含蓄之意。
一个“惊”字显出环境的险急,一个“引”字见出李广的才能,一个“寻”字说明李广的自信。李广夜里射箭都能这般神勇,那么李广在战场上的英雄之姿就可想而知了。也因此,这首简单的诗歌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篇,让人感受到李广的风采。
第2首:《从军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歌颂的名将依然是飞将军李广,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但是与《塞下曲》不同,这首诗的立意显然更深邃,格局也更加高远。
王昌龄赞美的既是李广,更是无数与李广齐名的名将,他赞美这些名将们保家卫国的功绩,呼唤着唐代也能涌现出类似于李广的名将。换句话说,这首诗不只是高度歌颂李广的才能,还将广大读者的思绪带到了遥远的秦汉,带到了辉煌的盛唐,让人们一边感受着名将的风采,一边感叹着历史的兴亡盛衰。
这首诗表达了盛唐气象,寓壮于悲,不愧是千古绝唱。所以这首诗在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高。比如明代才子杨慎以及“后七子”代表诗人李攀龙都认为王昌龄这首《从军行》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
第3首:《后出塞》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这首诗歌颂的名将乃是大汉天才霍去病。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霍去病少年成名,勇冠三军,虽然英年早逝,却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声名。
而杜甫这首诗用“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十个字就将霍去病的英姿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无限感怀。这首诗的写法乃是用霍去病来指代唐代的某个将军,但是之所以用霍去病来类比,就能够看出杜甫以及唐代人对霍去病的赞赏。
尽管整首诗的氛围是十分悲壮的,尽管整个《后出塞》五首都带有一种批判的角度,“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更是一种悲凉的大境界。但是单看这首诗,我们却依然能够从这种“令严夜寂寥”的景象,思绪直接回到了汉朝,感受到霍去病的神勇。
第4首:《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这首诗歌颂的名将是唐代的哥舒翰。这首诗属于民歌性质,作者已经无考,只留下了一个“西鄙人”的代号。整首诗风格明快,语言朴素,但是字里行间能够看出大家对哥舒翰的敬重,看出哥舒翰的军事才能。哥舒翰虽然结局不太好,但确实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名将啊。
第5首:《岳鄂王墓》
鄂王坟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这首诗歌颂乃是宋代名将岳飞,作者是元代书法家赵松雪(孟)。岳飞军事才能突出,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赫赫声名。可惜岳飞最终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而被冤杀于风波亭,留下无限遗憾。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来到岳飞墓前,忍不住想起当年往事,想起岳飞空有才能却被无辜冤杀。“南渡君臣”和“中原父老”的对比,既是对岳飞才能的无比仰慕,更是对岳飞被害的强烈谴责。
而诗歌最后用西湖的“水光山色”,来比喻老百姓们的泪水,比喻人们失去岳飞之后的痛苦,可以说有无尽之意在诗外,让人回味无穷,忍不住又想起了岳飞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