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励志名言 > 读书法-五位大师的读书方法,总有一款适合你

读书法-五位大师的读书方法,总有一款适合你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1-22 23:29:44
阅读:

海归学者发起的公益学术平台


分享信息,整合资源


交流学术,偶尔风月


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学者在历史的舞台上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他们或是言语非凡,妙语连珠,或是笔锋犀利,月旦权威,这些品质都与他们广泛阅读和使用科学的读书方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下文中将为大家分享胡适、李敖、杨振宁、华罗庚、朱熹等五位大师的阅读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 李敖——“大卸八块”读书法


许多年前曾有香港报纸说:“李敖很可能是50岁以下的当代中国人之中读书最多而又最有文采的人。” 李敖的渊博和他的精于读书,善于用书有极大关系,他本人也有一套非常出名的读书方法,被他称作“大卸八块”读书法。


所谓“大卸八块”读书法,在他自己的描述中是这样的,“一般人拿起一本书来看完以后,再看第二本书的时候,第一本书就离他远了一点;看到第三本书的时候,第一本、第二本离他又远了一点;到了第十本书,前面的第一本书已经离他十万八千里了。所以宋朝人把这个现象叫作“渐行渐远渐无书”。“书”是书信,我离你越远越久,我的信写得就越少,表示感情已经淡了。一个人读到第一百本书的时候,他还能记得多少第一本书里的精华?当时花时间看过,可是事后大部分忘记了。我李敖看书很少会忘的原因是我的方法好。什么方法?心狠手辣,看的时候剪刀、美工刀全部出动,把这本书五马分尸。好比这一页或这一段有我需要的资料,我就把它切下来。背面怎么办?背面内容影印出来,或者一开始就买两本书,两本都切开。结果一本书看完了,这本书也被我分尸分掉了。”


李敖的读书法即是在阅读过程中提炼重点做出标记,把重点内容裁剪下来做成剪贴本细致分类收藏。这无疑是一个绝妙的方法,一本书中有用的内容有限,汲取其中精华做出摘录收藏是许多文人学者推崇的方法,只是李敖更加简单粗暴,直接上剪刀浆糊,用金钱解决了收藏和摧毁之间的取舍。


二、 朱子读书法


在中国学术史上,若论博大、精微兼而尽之的学者,孔子以下,便是朱子。朱熹作为我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不仅教育出无数优秀的弟子,也为后世留下许多典籍巨著,其中《朱子读书法》成为了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读书方法论著作。


“朱子读书法”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


其中,所谓“循序渐进”即是阅读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次序,由浅入深,所谓“胸中无一权衡,多为所惑”,让自己对书本的认识过程从不成熟到成熟。此外也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阅读计划,打牢基础,稳步前进。“熟读精思”则是倡导要反复阅读,他主张读书要能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再反复思考,经历“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其中“虚心涵泳”是一个读书客观性的原则,让我们在阅读时要虚怀若谷,静思熟虑,不要被自己本身的观点先入为主,并且对书中的观点也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切记体察”表达的正是和陆游诗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相同的观点。最后“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则主要倡导阅读时心怀志向,抖擞精神,端正态度,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持下去。


三、 胡适读书法


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胡适先生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一生在文学、教育学上都大有建树,其刊登于《胡适文存》的胡适读书法也广为流传。


相较于李敖读书法和朱子读书法,胡适读书法字面上更加短小精悍,总结起来只是一句“第一要精,第二要博”,读来简单,内容却涵盖深广。对于精,胡适先生是这样描述的“我们小的时候读书,差不多每个小孩都有一条书签,上面写十个字,这十个字最普遍的就是“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心到”。现在这种书签虽不用,三到的读书法却依然存在。不过我以为读书三到是不够的;须有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口到是一句一句要念出来。前人说口到是要念到烂熟背得出来。我们现在虽不提倡背书,但有几类的书,仍旧有熟读的必要;如心爱的诗歌,如精彩的文章,熟读多些,于自己的作品上也有良好的影响。读此外的书,虽不须念熟,也要一句一句念出来,中国书如此,外国书更要如此。念书的功用能使我们格外明了每一句的构造,句中各部分的关系。往往一遍念不通,要念两遍以上,方才能明白的。读好的小说尚且要如此,何况读关于思想学问的书呢?”


在胡适看来,一个人要有大学问必须“精博双修”,只精不博会一叶障目,而只博不精则好似“一张很大的薄纸,禁不起风吹雨打”。当然,对多数人来说,要做到既精又博那是十分困难的。即便是博学专精的胡适,他也说自己偏于博而失于精。1915年2月3日胡适在日记中说:“学问之道两面而已,一曰广大(博),一曰高深(精),两者须相辅相行。务精者每失之隘,务博者每失之浅,其失一也。余失之浅也,不可不以高深矫正之。”


四、 杨振宁——“渗透式”读书法


杨振宁作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科学家,不仅在物理方面大有建树,其知识面之广泛也为人们广为传颂,这和他提出“渗透式读书法”不无关系。


杨振宁认为旦凡学习方法,无非是“渗透性”阅读和“按部就班”的常规式阅读。知识是互相渗透和扩展的,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应该与此相适应。专心学习一门课程,如果有意识地把智慧的触角伸向邻近的知识领域,必然别有一番意境。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效。可见杨振宁的阅读方法是精钻一个方向,进而从此展开,广泛涉猎,为自己构建出强大的知识网。


五、 华罗庚——“厚薄”读书法


华罗庚读书入神是出了名的。他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走了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还常常把运算题的结果当做顾客应付的货款,把顾客吓一跳。这种莫名其妙的事情时有发生,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


因为长久以来的爱读书,他亦总结出一套自己的读书方法,早些年还被收录入教科书中,称为“厚薄读书法”。“厚薄”读书法,是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要把书的内容真正透彻地了解,抓住全书的要点,掌握全书的精神实质。这样读书,就越读越薄。第二个阶段,在读书的过程中,对各个章节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每个知识点旁边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从而,书会越读越厚。这样,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漫漫历史长河中,许多名人伟人包括毛泽东、巴菲特等等都拥有很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我们生而有限,却可以在阅读中探求无限,希望诸位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可能多地探索这个无限的世界。


知社讨论室 | “读万卷书”还是“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往今来一直是我国传统极力倡导的人生追求。读万卷书,让自己才识过人。行万里路,让自己见识更广阔的天地。两者本质上来说都是提升自我修养,拓宽自己眼界的方法,那么哪一种更重要或者说更行之有效呢?


点击右下角留言,欢迎大家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更多的朋友探讨不同的观点。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