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蒲阳梓良摄)
古时候
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
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
九为阳数中最大
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
双九重叠,两阳相重
所以也叫“重九”“重阳”
还有一种说法
说这一天邪气上升,正气下降
为了避邪消灾,就要登高
(五台山)
古人很重视重阳节
文人雅士这一天登高赋诗
留下来的诗句很多
以王维为最
他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写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那么为什么要登高呢
还有一个传说
(翠华山)
《续齐谐记》中记载
东汉河南上蔡县人桓景
跟随方土费长房学道术
有一天,费道长告诫他说
九月九日你将有大祸临头
你可让家人佩戴一只红色袋子
装上茱萸,登到高处
饮菊花酒,便可以躲过
桓景按说的照办了
晚上回家一看
家中的鸡、猪、狗都躺在地上死了
他认为这是家畜代人受了祸
从此,重阳节登高、插茱萸
喝菊花酒的风俗,就盛行开了
当然,这只是传说
你可知道,西安人重阳节是怎么过的
(少陵原望远)
登原
有首阳原(今白鹿原)
乐游原、神禾原、少陵原等
李商隐有一首诗叫《乐游原》,诗曰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太兴山顶)
登山
到终南山的太兴山
青华山、翠华山
观音山等登高
或者到泰山之顶
到华山之巅
(大雁塔远眺)
登塔
重阳节这一天
文人雅士,喜登大雁塔,小雁塔
这种风俗在唐代就很盛行
登塔眺远,吟诗弄墨
军旅诗人岑参登大雁塔吟诗曰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官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月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近代人承袭古风
在重阳节登塔望远
成为习俗
(花花馍)
送“花糕”、“曲连”
给出嫁的女儿送“花糕”(馍)
或“曲连”
“花糕”和“曲连”都是用面粉制作
锅蒸的叫“花糕”,
用鏊烙的叫“曲连”
糕者谐音高,有步步高升之意
每层插有花朵,糕顶百花盛开
这样的花馍就叫做“花糕”
“曲连”是烙制成的糕,花样多,
有玉环、镰刀、斧头等,曲曲弯弯
所以叫做“曲连”
如果是新出嫁的女儿,一般只送大花糕
有了孩子,就要送花糕
小“花糕”名为“耍糕”
是送给小孩玩耍的食品
(茱萸,也有人说是花椒)
插艾草、饮菊花酒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
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
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
有温阳补肾作用
陕西农村,重阳节这天
家家户户的门前
不插茱萸,都插艾草
并且左邻右舍互相赠送
是古人一直奉行的传统风俗
可惜今天几乎没有了
还有在家中合饮,茱萸酒,菊花酒
现在人们一般喝黄酒,仕酒
在这一天,各村举行尊老敬老活动
给老人送礼品或者慰问金等
表达对老人的尊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让这个传统习俗延续下去
然而
如今的人们对重阳越来越轻视
北方尤甚
剩下的多是风雅的印象和感受
重阳节的初衷和真意
渐渐隐没在现代的喧嚣里
其实,重阳节包涵四重意境
是现代人急缺的良药
敬祖
重阳是中国四大祭祖节日之一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
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
过节总不会忘记祭拜死去的先人
家族观念和祭祖观念
在现代化进程中正日渐淡薄
让现代人失去了
“家”所蕴含的最温情也是最根基的凝聚力
还有精神世界的沉淀和庄重
敬老
重阳日还是新时代中国的“老人节”
九九重阳,九九与“久久”同音
就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含义
西汉时候
人们就开始在这一天设宴求寿
1989年
设定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为老人节
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
爱老、助老的风气
孝道
重阳是对中华孝传统的一大承载
一个人所受恩惠莫重于父母
父母是生养我们的人
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谓五常
是家庭和睦兴旺的根本
当下,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不讲孝道
导致很多老人无人赡养
并引起诸多社会及国家问题
感恩
重阳节所蕴含最广泛、最普适的价值
便是“感恩”
由祭祖、敬老、孝亲开始
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
它是自发性的行为
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
化做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
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
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
是一种追求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
感恩是一种普世哲学,是一种生活智慧
常怀感恩之心
我们便能够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
或许,只有知道并倡导
重阳节的这四重内涵
才是重阳节的真正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