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到今,“友谊”都是人们生活中的十分重要的话题。最近,“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成为了热门的网络流行语。寓意友谊经不起考验,说变就变。那么古人的友谊的小船也是说翻就翻吗?成语就记录了那些关于古人的友谊的故事,既有管宁华歆这种说翻就翻的友谊小船,也有管仲和鲍叔牙这种一起度过风浪的友谊小船。快让我们通过两个成语,看看他们的友谊小船倒是是怎么回事吧!
割袍断义
(管宁、华歆)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刘义庆《世说新语》
智慧之源
南朝宋刘义庆在《世说新语·德行》中记载了“管宁割席”的故事。管宁是三国时期的一位名士,春秋时期名相管仲的后人。十六岁那年,管宁的父亲去世了,许多亲朋见他很可怜,便常常捐钱送粮来周济他。管宁是一个很有气节的人,他立志要凭借自己的才学和能力来成就一番事业。因此,他谢绝了大家的帮助,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发奋读书之上。
管宁有一个很要好的同学名叫华歆,他们两人情同手足,经常在一起劳动、学习。有一天,管宁和华歆在后园里锄地,准备种菜。锄着锄着,他们突然挖出来一块金子,管宁看见金子就像没看见一样,继续埋头锄地,而华歆见到金子不禁惊喜万分,他连忙拾起金子,正想把金子装进口袋,这时他偷偷瞥见了管宁的神色,华歆怕管宁笑话自己,只好把金子又扔掉了。
又有一天,管宁和华歆两人同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管宁读得很专心,而华歆却心不在焉。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一阵锣鼓喧闹的声音,原来是一个大官从这里经过。尽管锣鼓的声音很大,但管宁依旧没有分心,继续认真读书。可是华歆却坐不住了,连忙丢下书本跑到大街上去观望了。
华歆的表现令管宁不满。管宁站起身来,拿了一把刀子将两人同坐的席子割断,对华歆说:“从今以后,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以后不要和我坐在一起了!”
两人后来也果然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华歆入朝为官,平步青云,做上了魏文帝曹丕的司徒(相当于宰相),还被封为侯爵。根据史书记载,他见识过人,清正廉洁,在政治上颇有建树,甚至还举荐过跟自己绝交的管宁。而管宁却拒绝了各种官职,专心讲学和著书,受人尊敬。
于是“割袍断义”这个成语就用来指朋友断交。
智慧解码
“割袍断义”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沙场浴血的武士或江湖搏击的侠客,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它的源头却是给人留下弱不禁风印象的文人书生。这让我们感受到外表柔弱与内心强大的辩证关系,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刚柔相济、以柔克刚的人生道理。《尚书·洪范》中就有“高明柔克”一说,后人诠释此说多用“和柔能治”“和柔而能立事”等等表述。
这就充分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已明白“柔”能成事的道理,关键在于“柔者”的内心要足够强大,目标必须明确。因此,“割袍”虽然不如歃血为盟那般豪气干云,但是,“断义”却有斩钉截铁、金石掷地之声。它告诉我们,对于不正确的人和事,必须有彻底放弃、不留隐患的毅力、决心和行动。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普通话和语言教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一清
智慧语林
“割袍断义”又称“割席分坐”或“割席断交”,需要注意“义”不要写成“意”或“谊”。
与“割袍断义”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分道扬镳”“恩断义绝”“一刀两断”等。“分道扬镳”出自《魏书》:“洛阳我之丰、沛,自应分路扬镳。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故事讲的是南北朝时期北魏京兆尹元志与御史中尉李彪的一段争路纠纷。元志博览群书,颇有文才,是一个很高傲的人。有一次,他坐着车子正在街上走着,恰巧遇见李彪的车子过来。按照当时的规定,元志的官职在李彪之下,是应该让李彪先行的,可是元志轻视李彪,不肯相让,两人为此争吵起来。孝文帝听说后,不愿评判谁对谁错,便说:“洛阳是寡人的京城,应该分道扬镳。今后,你们就各走各的吧!”
后来,人们便用“分道扬镳”来比喻志趣、目标不同的人各走各的路。“恩断义绝”指“情义断绝”,这个成语多用于形容夫妻之间感情决裂。“一刀两断”形容坚决断绝关系,彻底决裂,语义较重。
管鲍之交
管仲尝叹曰:“……生我者父母也,知我者鲍叔也。”此世称管鲍善交者。
——《列子》
智慧之源
“管鲍之交”这个成语讲述的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和鲍叔牙两人之间深厚友情的故事。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齐襄公昏庸无能,他与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私通,还派人杀死了妹夫鲁桓公,这种荒淫无道的行为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不满,齐襄公最终在一场内乱中被杀死。之后,公孙无知被立为国君,他步齐襄公后尘,暴虐无能,只知吃喝玩乐,最终也被大臣所杀,齐国顿时陷入无主的混乱状态。
当时,逃亡在外的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想尽快赶回齐国继位。公子小白身在莒国,辅佐他的是鲍叔牙;公子纠身在鲁国,辅佐他的是管仲。为了抢占先机,他们分别从不同的国家快马加鞭赶往齐国。管仲为了让公子纠能顺利地当上国君,在公子小白途经的地方设下埋伏,准备暗中射杀公子小白,但一箭正好射在公子小白的腰带上,公子小白也将计就计,假装中箭滚落马下。管仲并不知情,他以为公子小白已经死了,便放松了警惕,从容不迫地向齐国进发。等他们一行人到了齐国才发现,原来公子小白早就抢先回国,继位为君了,公子小白被称为齐桓公。
齐桓公想让鲍叔牙做宰相,但是鲍叔牙拒绝了他的好意,反而推荐自己的好朋友管仲。齐桓公很生气地说:“想当初管仲想要杀死我,我与他有一箭之仇,怎么可能让他来做宰相呢?”鲍叔牙回答说:“大王是有着远大志向的人,要想成就霸业就得舍弃私怨。当初管仲要杀您,也是为了帮助他的主人。管仲的才能在我之上,当然是宰相最合适的人选!”在鲍叔牙的劝说下,齐桓公摒弃前嫌,任用管仲为相。管仲也竭尽所能,辅佐齐桓公把齐国治理得很好,鲍叔牙心甘情愿地做了管仲的下属。
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的友情非常深厚,他们彼此了解很深,互为知己。管仲曾感慨地说:“我年轻的时候,家里十分贫穷,我与鲍叔牙一起做生意,每一次都是我分到的钱多,不理解的人以为我贪婪,但鲍叔牙总是说,管仲穷困,又有老母亲需要奉养,多拿一点是应该的。有一次我给鲍叔牙出主意,他按照我说的去做,结果闹得倾家荡产。别人都说我愚蠢,只有鲍叔牙认为事情的失败是由于时运不济而不是我无能。在战场上我总是做逃兵,大家都说我是懦夫,只有鲍叔牙理解我,知道我并不是怕死,而是还有老母亲要照顾。唉!生我的是父母,而这世上最了解我的人是鲍叔牙啊!”
管仲与鲍叔牙之间如此相知,后来人们就用“管鲍之交”来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智慧解码
“管鲍之交”用来赞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朋友是什么?是彼此相知,彼此帮助,彼此成全。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深厚情谊很好地诠释了这样的理念。凡成大事者,必有朋友。所谓“独木不成林”“一个好汉三个帮”,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朋友有许多种。有酒肉朋友,一起吃吃喝喝;有利益朋友,相互利用,见利忘义,不能长久。这些都算不得是真正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则是相互理解,福祸与共的人。所以交友一定要慎重,要有选择。要想提升自己的素养、能力,就要多与那些道德高尚,有智慧、有能力、有水平的人交往,做朋友,因为他们能将你引向更高的人生境界。这就是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朋友相处,彼此要真诚、热情。但朋友并不是要一味顺从和绝对服从。做朋友,同样要秉持人生的基本原则。朋友有困难,要帮助;有差错,要提醒;有恶行,要规劝。
“君子之交淡如水”,说的是朋友交往中,不要掺杂太多的利益,因为那样会侵蚀友谊的纯洁性。有时候“亲兄弟,明算账”的做法反而能够使友谊长久。交友不慎,必然导致断交。古今中外,出卖朋友的例子并不鲜见。但如何断交却是一种智慧,如果让仇恨和愤怒冲毁理智的堤坝,很可能会两败俱伤。冷静、克制、委婉,也许是更好的选择。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研究员 傅秋爽
更多成语智慧,请关注《中国成语大会•我的智慧成语世界》。
《中国成语大会•我的智慧成语世界》
◆央视热播《中国成语大会》栏目官方授权图书。
◆郦波、蒙曼、毕淑敏、张一清、傅秋爽等知名学者妙语点评,全新角度解读成语中的中国智慧。
◆全方位、多角度感知成语的文化读本,深度解析你不知道的成语密码,迅速变身成语达人。
◆《中国成语大会》明星选手出题,疯狂猜成语,和成语词霸PK。
关于本书
本系列图书由中央电视台“中国成语大会”栏目官方独家授权,所选成语均来自“中国成语大会”词库。每本书按日常生活、读书学习、为人处世、道德修养、财富与管理、机智谋略等六大智慧主题编排,让古老的成语智慧点亮青少年今天的生活……成语智慧——民族智慧,历久弥新。
书中每个成语从知识、文化、应用三个角度切入:“智慧之源”考证成语典故、来龙去脉;“智慧解码”由专家独辟蹊径,妙语点评;“智慧语林”,举一反三,诠释近义、反义成语,并作易错提示,构建智慧谱系。
每本书附有《中国成语大会》十六强选手精心编写的趣味成语谜题,让读者在体验成语魅力的同时,感悟古老成语的温度与活力。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把成语带回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