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按:
微马网现有关注用户25万之众。几年来,时或有网友给本网来信来稿,其中涉及内容有“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等。为感谢网友关爱,倡导多读书,勤练笔,年轻有为,老有所乐,本网暂开设“读书心得”小栏目(不定期)。今起先行连载陈秉钰老先生的“读书笔记系列”,供有兴趣者品读,失误不当之处欢迎评论指正。
宗教与学问小议
作者:璞石
我酷爱读书,甚至读书已成为一种嗜好。每每闲下来立即拿起书本,对我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幸福。读书的同时,勤快点,信手拈出合适的内容、词句,明确主题,写出来予大家分享。这种乐趣希望大家亦喜欢……
我国有释、道、儒三教之说。但其实儒不是宗教,应称儒家,因为四书五经中没有写进创世纪的故事,没有写天堂、地狱,但儒学讲伦理,具有深厚哲学意味。至于道教,它是一个从哲学的学派发展而来(如从先秦的杨、朱阶段,到老子阶段,再到庄子阶段)。宗教的存在包括教条、仪式和组织。道教虽然把老子《道德经》立为本教纲领,然而道教与道家的教义不仅不同,甚至相反。比如道家教人顺乎自然,老子、庄子讲:生而有死是自然过程,人应当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而道教的主要教义则是如何避免死亡的原理和方术。这显然是反乎自然而行的(当然道教有征服自然的科学精神)。
佛学和佛教区别也明显。佛学研究的对象是佛教,往往形而上。一般说来,受过教育的知识分子,大都对佛学感兴趣,反之,对佛教仪式,组织以及作佛事如丧祭等形而下活动,他们不仅不感兴趣,有些人甚至反感。
有外国人说:中国人一向不关心宗教活动。如德克.布德教授在《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中说,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而是以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讲的是伦理而不是宗教。如中国古时对儿童的启蒙教育的《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就是儒家哲学的基本观念之一,讲的是伦理而不是宗教。
宗教就是讲究超乎现世的追求,如果说超乎现世的追求,不是人类先天欲望之一,那就应当允许有例外存在。对于佛教来说,民国期间佛教领袖太虚大师就提倡“人生佛教”的主张。我虽然是佛教居士,但我就不喜欢佛教仪式,而是看重伦理,喜欢佛学,并兼爱道学、儒学三家学问。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精神基础的伦理学,而不是宗教,但这却又高于道德的价值。有专家论述,严格的说,基督教的爱上帝,实际上不是超道德的,因上帝有人格,从而爱上帝可以与子爱父相比,最多说是准超道德的价值。
当然也要看到,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有一些人不太关心宗教,但却关心哲学,热爱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人,而是哲学的人。有一些人在哲学里能满足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能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自己又能按哲学思维去生活,也就能体验这些超道德的价值。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璞石,实名陈秉钰,大型国有企业退休干部,今年85岁,现居马鞍山。
(图为作者近影)
陈老先生热爱国学,平生一大嗜好乃是读书。自退休以来,他潜心钻研“儒、佛、道”之学、哲学等,手不释卷,笔耕不辍,心得颇多,成果亦丰,其中他又以佛学和哲学兴趣最大,写下了大量读书笔记。
(图为作者手写的读书笔记合集)
得益于坚持读书,脑不闲笔笔不歇,至85岁高龄,陈老先生仍然神清体健,保持着一颗童心。
陈老先生名在谈哲学,说佛禅,实则是他热爱生活,关注社会,领悟人生之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