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励志名言 > 当作造句-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从遣词造句细剖诗圣之心

当作造句-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从遣词造句细剖诗圣之心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1-29 14:59:52
阅读:

草长莺飞,欢声笑语。四月的阳光处处映照着幸福的笑脸,连时间好像都流露出祥和清明的气息。然而,当我再捧起书卷,读到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时候,眼前浮现出一个拄着拐杖,面容憔悴的老者,他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我听到他那声呼天抢地地质问: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字字捶心,言犹在耳。这盛世,如先生所愿。可是,先生呢,您身在何方?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一眼千年,凄风苦雨,天昏地暗。那是一个距今遥远动荡不安的时代。


唐肃宗上元元年,仕途不顺的杜甫弃官,离开让他美好向往又给他沉重打击的繁华之地。几经辗转,来到了巴陵。他生活潦倒,家徒四壁。靠着朋友的救济,在成都浣花溪边搭起了简易的避身之所。好景不长,才过了短短几个月,屋漏偏逢连夜雨。自己年老力衰,饱经沧桑。妻儿老小跟着自己受尽折磨,此刻国家烽烟四起,战火连绵,万方多难。这次第,怎一个“忧”字了得?长夜漫漫无心睡眠,笔底疮痍化作胸中波澜。


表面看来,这首诗没有刻画如“三吏三别”里具体的场面,也没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亲眼所见,只是分屋内、屋外记录了茅屋被风吹破的一件小事,首先开篇数语描写了狂风大作时的怒号、飞卷、飘零之状。继而浓墨提到了两种儿童,“公然抱茅入竹去”的盗贼,和“恶卧踏里裂”的娇儿。最后抒发了自己的感慨。看似不经意的叙述,实则包含了太多。


《百年孤独》中有这样的语句:世间万物都有生命,在于如何唤起它们的灵性。既然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就要从字词里知冷暖,感悟语言的温度和力量。杜老写诗向来为人性癖耽佳语,语不惊人死不休,达到“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境界。所以,作品里每个字都经过慎重推敲。每一句都用意良苦。


早年时的杜甫,积极生活,意气风发。他曾登临望远,立志一览众山小。也写下“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的闲适诗行。可见他与家人感情深厚,爱子殷切。可现实总事与愿违,生活不幸的杜甫没能给妻儿起码的安定温饱,却屡次面对孩子“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的辛酸。因此,眼前布衾冷似铁的情形必然再次刺痛他“所愧为人父”的心事。我们不难理解:诗人何至于为秋风卷走茅草、南村群童抱走茅草而“唇焦口燥”了!进而引发“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沉痛的叹息。


面对村童无礼不善又瓦上加霜的行为,当时可能气恼,过后推己及人,还是想到本来天性烂漫的孩子,变得这样是有社会原因的。若非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何至于抢去茅草?如果安居乐业,又如何不见“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画面呢?因此,此愁无计可消除,千言万语汇成“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无我告白。


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想法在这里升华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远大理想。都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自身难保的杜甫第一时间心系万千百姓,甚至甘愿牺牲自我,化作春泥更护花。某种意义上,比原始的儒家“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孔孟政治夙愿境界更深。


但是,人微言轻。杜甫另一首《洗兵马》诗中就曾感慨:“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这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样,都表达了当时士人对贤明君主的期待。追根溯源,《晏子春秋》中就有以“推恩”劝谏的故事:如果天下君主能够“善推其所为”,大同社会理想得以实现,那么个人穷困受冻又算得了什么呢?


杜甫无私崇高的希望虽然最终幻灭。他凄苦短暂的一生随着一尾破船消逝于茫茫波浪上,远去无影。然而,万幸的是,他在艰难岁月中用伟大的道德竖起了永恒的丰碑,连同他的血泪之作,被后世奉为精神上的圣主。无论是“宁苦身以利人”的思想,还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家国情怀,我相信,这些融会了古代文化深层结构的经典与诗篇,将被中华儿女代代铭记传诵,发扬光大,熠熠生辉。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先生不知何方,先生无处不在。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