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岑参的这首诗被看作是唐代边塞诗的巅峰之作,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联更是家喻户晓的名句,今天已经被当成一句成语来流传,表达对新生事物到来时的欣喜之情。我们从这一联诗中,读出也同样是一种喜悦之情。但近年来,陆续有学者对这一联诗提出异议,因为从全诗来看,本诗是表现对武判官的依依惜别之情,而诗中描写的塞外也是荒凉的,那喜从何来?由此,有的学者得出结论,这一联其实表达的内心的悲伤。这话听来也有道理,但你读全诗,无论如何都读不出悲伤来。“春风”“梨花”,这些都是令人喜悦的意象,怎么能读出悲伤呢?
其实,人们在读这句诗时,往往忽略了一个细节。“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梨花喻雪,一方面是因为,梨花开时如满树堆雪。但梨花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梨花的花蕊是红色的,这是其它同时的花都不具备的。这首诗的后半部亦有“风掣红旗冻不翻”,以前人都以为指边塞极冷,红旗都不再翻动。但和梨花联系一下,是不是也能理解为在极寒的边塞,内心的炽热也没有消失呢?其实,诗中是充满热情的。就看武判官的行为,今天你在天山夜间冒雪行车,都是一件危险的事,但千年前的武判官却在冒归行进。而且大家欢聚一堂为他送行,武判官急于回京的热情不就能看到了吗?只是,这个热情属于武判官,并不属于诗人自己。
诗人的内心什么样?他的眼前就只有一片荒凉寂寥的大漠。不要以为唐人都有投身边塞的渴望,岑参自己也并非甘心情愿前来。他的另一首名篇《逢入京使》,一句“双袖龙钟泪不干”就写出了他的悲伤。但他为什么要出塞?其实还是出于内心的那份渴望。如果看看岑参的家史,发现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官二代,他的曾祖岑文本是唐太宗的宰相,伯祖岑长倩是武后时期的宰相,伯父岑曦是唐中宗的宰相,他的父亲为晋州刺史,也属于高品阶了。而岑参本人还中过进士,这在重视门第的唐朝无疑于锦上添花。但可惜的是,岑长倩、岑曦都死于权力斗争之中,而岑参幼年丧父,家境较为贫寒,他后来的官场生涯一直不顺。而此时,唐玄宗着力经营西域,边塞立功就成了许多有才之士的立身之基。因此,尽管离家万里,他也得去。可惜,他第一次出塞,虽然当到了大将高仙芝的掌书记,并与他同回长安,却是去汇报一场著名的败仗——坦罗斯战役的,自然也得不到重用。回到全诗来看,那份喜悦属于武判官,但岑参的心却依然是炽热的。
岑参后再次出塞,而此时的安西都护封常清恰恰就是草根出身,从一文不名的平民,因为得到高仙芝的提拔与重用,最后官至安西都护。他也是文人出身,因此与岑参关系很好。岑参此时的诗篇也显得雄壮豪迈。在他那著名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本是让人胆颤心惊的,但放在全诗中,却显得气势磅礴,这也可以看成是他内心的情感影响了诗歌的风格。
可惜,正当封常清欲推荐岑参时,安史之乱爆发,高仙芝、封常清都因为作战不利被唐玄宗所杀。岑参原在西北,辗转回到内地,见到的只有残破的山河。岑参最终当上的是嘉州(今天的四川乐山)刺史,这是他所任的最高官职。只是当时四川也是战乱频发,刺史任期三年,他在路上就走了两年,任职期满竟然连回乡的旅费都没有,最终死在了成都的驿站中。不知道,他在弥留之际,是否还想起了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还有那梨花鲜花的花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