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励志名言 > 成语寓言故事-关于“缘木求鱼”的成语故事

成语寓言故事-关于“缘木求鱼”的成语故事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01 06:08:54
阅读:


缘木求鱼: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出处《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基本信息:


近义词:水中捞月、缘山求鱼、竹篮打水、南辕北辙、抱薪救火、舍本逐末、磨砖成镜、掘地寻天、徒劳无益、徒劳无功


反义词:探囊取物、瓮中捉鳖


用法: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连动式。



成语案例:


  • 若想善出此关,大王乃缘木求鱼,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也。——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三十三回


  •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狼三则


成语典故:


原句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上》[2]


原文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缘木求鱼典故漫画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⑴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⑵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⑶土地,朝⑷秦楚,莅⑸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⑹,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⑺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⑻人与楚⑼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⑽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⑿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孟子便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


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原,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宣王说:“竟然有这样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要严重哩。爬上树去捉鱼,虽然捉不到鱼,却也没有什么后患。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费劲心力去干,一定会有灾祸在后头。”


宣王说:“可以把道理说给我听听吗?”


孟子说:“假定邹国和楚国打仗,大王认为哪一国会打胜呢?”


宣王说:“当然是楚国胜。”


孟子说:“显然,小国的确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口很少的国家的确不可以与人口众多的国家为敌,弱国的确不可以与强国为敌。海内的土地,方圆千里的共有九块,齐国不过占有其中一块罢了。想用这一块去征服其他八块,这跟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区别呢?大王为什么不回过来好好想一想,从根本上着手呢?”


“现在大王如果能施行仁政,使天下做官的人都想到您的朝廷上来做官,天下的农民都想到您的国家来种地,天下做生意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做生意,天下旅行的人都想到您的国家来旅行,天下痛恨本国国君的人都想到您这儿来控诉。果真做到了这些,还有谁能够与您为敌呢?”[2]


读解


上一节,宣王向孟子否认说,自己并不是一定要动用军事,发动战争心里才痛快,而是因为要实现自己心里的最大愿望,不得已而为之。孟子于是又一次不失时机地抓住了他的心理活动,问他的最大愿望到底是什么。 宣王已 教了孟子的厉害,所以笑而不答,不好意思说出自己的想法了。孟子果然厉害,你不说,他照样分析不误。而且是欲擒故纵,先虚设幌子,一连串问了五个不是问题的问题。


这五个问题,在过去是属于声色狗马之类,用我们今天的说法,是属于个人生活中的物质享受或者说物欲方面的东西,诸如彩色电视机够不够大,组合音响够不够好,有没有不在话下。这些问题怎么会是一个国王心中最大的追求呢?孟子显然是在虚晃一枪。所以,当宣王否定说自己不是为了这些时,孟子马上就收回花枪,切入正题,以他心理分析大师的水平,一下子和盘端出了宣王心中最大的愿望、最大的秘密。然后不等宣王承认与否就直杀本质,指出宣王已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捉鱼。


缘木求鱼的荒唐性谁人不知呢?所以宣王说:“我难道有如此荒唐,错得如此严重吗?”心想,你莫不是在危言耸听吧。殊不知孟子告诉他说,不仅有如此荒唐,如此严重,而且问题还远远超过了缘木求鱼。这就是孟子的本事,铺张扬厉,逐步升级,让你听他说话连坐也坐不安稳。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那 宣王一听这话,真是吃惊不小,一下子跳了起来,也不顾国王的矜持和威严了,马上脱口而出:“可得闻与?”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这下还有什么问题呢?孟子已完全掌握了说话的主动权,于是便把 宣王原本所想的靠战争来解决问题的“霸道”做法与自己要向他灌输的靠仁政来解决问题的“王道”做法作了一个对比,并指出两种做法的两种不同结局。


这一节的最精彩和最深刻处是缘木求鱼的比喻。它不仅警醒了宣王,而且成了后世千百年来大家常常引用



缘木求鱼


的成语。就是到我们今天,也仍然有启发而“唤醒”的意义。还是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读书人是否“下海”的问题为例。所谓“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所以,“君子不羞于言利”,甚而至于追求利,希望挣大钱,发大财。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到底如何来挣大钱,发大财?是不是“工农商学兵,一起做生意“,如我们在前面已经多次提到过,大家都“弃文经商”、“弃教经商”、“弃农经商”、“弃学经商”,甚至放下武器去经商或者就做起军工军火生意来了才是唯一出路呢?当然不是。如果真这样做,那才是缘木求鱼,“殆有甚焉!”不仅搞乱了文明社会越来越精细的社会分工,而且也压抑了各行各业专家的所长,浪费了人才。就个人来说,也浪费了自己。以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即教授下“跳蚤市场”,教授卖馄钝来看,且不说有辱斯文的问题,就从挣钱的角度来看,废己所长,行己所短,不是“缘木求鱼”又是什么呢?


所以,缘木求鱼的道理没有什么深奥,大家都一说就懂,甚至不言而喻。可是计生活中,我们中的许多人,包括一些修养不低的人,稍微不注意就爬上树去了而自己还没有意识到,当人家问他干什么时,他还会理直气壮地高声回答:让我们捉鱼去!


捉鱼固然是不错,但你怎么爬上树去了呢?树上有鱼只有两种情况:一是在童话世界里,二是沧海桑田变化,在树上留下了鱼的化石。不然的话,你去捉什么呢?


书中名句: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梁惠王上》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下》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离娄上》


补充资料:


攀木鱼


因在树上被 发现而得名的鱼,18世纪,有一位名叫约翰( John )的传教士,为赢得几名信徒而前往印度,收获到几条这种“想象中的鱼”,并以此得到了被写入科学书籍的殊荣。 约翰( John )送给了当时著名的博物学家布洛赫(Marcus Elieser Bloch,1723~1799)五条“爬树鱼”(Baumklettere),并在信中告诉布洛赫,“爬树鱼”这个名字实际上是该鱼在印度名称的直译,因为这种拥有锯齿状鳞片和锋利鱼鳍的鱼能够在雨水冲垮栖息地的时候爬上岸边的棕榈树。爬树鱼可以在干燥的环境下生活,借助奇妙的身体曲线向前挪动。1792年,布洛赫在外地鱼类的自然史第6卷中(Naturgeschichte der auslandischen Fische),采自亚洲的标本,以Anthias testudineus(龟壳花鮨)之学名首次被记载 。



“爬树鱼”与棕榈树


1791年,丹麦博物学家---达尔多尔夫(Daldorff)在当时还是丹麦在印度的殖民地的特兰奎巴(Tranquebar)探险的时候,竟然在一棵树上发现了鱼,而且还是活著的!根据当地居民的说法,这种鱼会爬树,它们还经常爬上岸边的棕榈树上高达5英尺高的地方去吸食果汁,这个发现轰动了当时的西方社会。在1797年,达尔多夫(Daldorff)在与伦敦林奈学会(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的研讨中分享了他的这一研究,达尔多尔夫在伦敦林奈学会会刊(The Transaction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ondon)第三卷之论文的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of Perca scandens)所载之攀鲈(Perca scandens=A . testudineus),并将这种鱼描述为一种新的物种,以拉丁名“Perca scandens”或者攀爬鱼“Kletterbarsch”命名。达尔多尔夫(Daldorff)描述了当时鱼正在一颗离水塘不远的树的树缝里向上爬。



龟壳攀鲈


它用张开的鳃盖上的刺在缝隙的壁上托住自己,来回地摆动尾巴,用肛鳍上的刺支撑着缝壁,向前推进,然后再次用鳃盖托住自己,并以这种方式向上运动。即使在被逮住后,它还在一个屋外的沙地上来回跑了好几个小时。达尔多夫是对这种存活于世的鱼类作研究报道的第一个欧洲人,虽然这种鱼其实已经于1792年被德国动物学家布洛克命名为“testudineus”(名字取自这种鱼身上如同龟甲壳般坚硬的鳞甲),因此达尔多夫遵从命名上的优先法则,沿用了“testudineus”这个更贴切一些的名字。尽管如此,攀爬鱼“Kletterbarsch”这个其实并不贴切的名字还是在英语语系中和以英文书写的文献资料中被大量应用了。


会爬树的弹涂


孟子也没想到,这世界上居然有会爬树的鱼!



弹涂鱼(7张)


在澳大利亚的东北海岸,沿着平坦的海边长着一片红树林,这儿对于游客来说是个很难进入的地方,到处都是难以立足的沼泽地,鳄鱼和吸血虫是这里的统治者。这个动植物天堂向前来探险的生物学家们提出了挑战。


这里充满了生机,沿着海岸线你可以看到到处活跃着一种奇特的动物:有的在泥地上蹦来蹦去,有的在红树林快速穿梭着,还有的正在泥地上钻洞,以最巧妙的方式不漏痕迹的将自己隐藏起来,等待着下一次涨潮机会的到来。这种敏捷的,长着灯泡似眼睛的动物叫弹涂鱼——一种鱼类,它们生活在岸边的红树林中和平坦的海边泥地上。在中国沿海和西非及太平洋的热带海洋边都可以见到弹涂鱼


弹涂鱼的大半生都在陆地上度过。它可真是鱼中的另类。弹涂鱼用前鳍爬行,鳍的末端有吸盘,可以紧紧吸住树皮,所以爬起树来毫不困难。弹涂鱼上岸前,先用鳃吸满水和空气,就像背上了一个氧气筒和一台饮水机。这样,它在陆地就能逗留好几个钟头。看看弹涂鱼矫健的身影,你有没有觉得世界真的很奇妙?


每天一则小故事,了解精彩中国语言文化!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