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写作文时要文题相符,不能跑题。所以不禁想到,在题为《春景》的古诗词里,是否隐藏着最美的春色呢?
【宋】晏殊《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写人,行文轻快流畅,蕴含喜悦之情。首两句点名季节,通过“燕子”“梨花”使季节特征具体化。再写“碧苔”"黄鹂”“柳絮”,用“一两”“三四”“轻”以少胜多,勾勒出一幅幽静的池塘春景。
我们常说景美人更美,少女洋溢着青春的热情与澎湃,远远看上去就像是昨晚做了一场春梦。走近侧耳一听,才知道是今天斗草赢了。“笑从双脸生”,人面似桃花,谁说如沐春风的女子不是靓丽的春景呢?
一幅春色图,有景有人,则更加生动具体,更加意味悠长。苏轼的《蝶恋花·春景》也是如此。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一个“笑从双脸生”的人已经浮现在我们脑海里。她是我们心中的完美的形象,顷刻间便让这“墙外人”对她着迷。谁说荡漾着春心的男子不是可爱的春景呢?
【宋】宋祁《玉楼春·春景》: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渐觉”"轻寒”“红杏”点名早春时候。首句泛写,次句写“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接着写远望杨柳隐现在晨晓雾霭中,再写近看”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幅阴冷灰暗的远景,一幅明艳跳动的近景,两者对比,反应出此人“渐觉风光好”的心理变化。从早春到暮春,春色之景不同,人的心情也大不同。
【宋】严仁《醉桃源·春景》:拍堤春水蘸垂杨,水流花片香。弄花噆柳小鸳鸯,一双随一双。帘半卷,露新妆,春衫是柳黄。倚阑看处背斜阳,风流暗断肠。
首句写春水,实则也写了春风,既写了视觉,也写了听觉。“无风不起浪”,听浪拍堤岸声,看落花随流水去,闻阵阵花香。本是令人欣喜的春色美景,偏偏多了一对对的戏水鸳鸯,不禁令她触目伤怀,顾影自怜起来。
【宋】马子严《海棠春·春景》:柳腰暗怯花风弱。红映秋千院落。归逐燕儿飞,斜撼真珠箔。 满林翠叶胭脂萼。不忍频频觑着。护取一庭春,莫弹花间鹊。
【宋】赵长卿《卜算子·春景》:春水满江南,三月多芳草。幽鸟衔将远恨来,一一都啼了。不学鸳鸯老。回首临平道。人道长眉似远山,山不似长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