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励志名言 > 碑文对联-鲁迅为曹植甫撰教泽碑文

碑文对联-鲁迅为曹植甫撰教泽碑文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03 18:50:52
阅读:

□聂金锋


在豫西山区卢氏县五里川中学的“尊师亭”内,有一块汉白玉描金纪念碑——曹植甫先生教泽碑。


夫激荡之会,利于乘时,劲风盘空,轻蓬振翮,故以豪杰称一时者多矣,而品节卓异之士,盖难得一。卢氏曹植甫先生名培元,幼承义方,长怀大愿,秉性宽厚,立行贞明。躬居山曲,设校授徒,专心一志,启迪后进,或有未谛,循循诱之,历久不渝,惠流遐迩……


——会稽后学鲁迅谨撰


这是鲁迅一生中撰写的唯一教泽碑文,也是被毛泽东称为“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的教泽碑文。


享誉文坛的鲁迅,何以给素未谋面的普通山区小学教员撰写教泽碑文呢?



曹植甫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教育家曹靖华的父亲。


光绪十五年(1889年),20岁的曹植甫考中秀才。以学识论,本可以得到更高功名。但他痛恶时政腐败,又怜家乡文化落后,决心不入仕途,立志从事乡里教育事业,培育家乡贫苦子弟。他常说“山性使人塞,山性使人滞”,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让山里人开通起来,明白起来,不做与世隔绝的“野人”。而他能做的就是设校授徒,让山里人都能读书识字,明白事理,摆脱愚昧无知和贫穷落后。


曹植甫一诺千金,诲人不倦。1934年秋冬之际,65岁的曹植甫在豫西山区任教已整整45载,他像一支蜡烛,燃烧自己,释放智慧之光,照亮了卢氏山区一代又一代贫苦子弟的心,有的农户家祖孙三代都受过他的启蒙教育。


曹植甫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分亲疏。在教学上,他因材施教,对贫寒的学生,则给予无私的帮助。


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曹植甫身教重于言教。一次,曹植甫觉得额头发烫,就躺在床上休息,不料却睡着了。醒后,他匆忙拿起课本赶到教室,一看上课迟到了。他拿起手板,让学生黄永打他一板子后,对全班学生说:“学校定的校规,大家都要遵守,校规不只是给学生定的,也是给老师定的。我一个人晚到,耽误全班学生上课,难道不应该处罚吗?”


“山性使人塞,山性使人滞,唯有教育方能兴文化远愚昧,我愿三尺讲台立身育新人。”曹植甫用一生的行动践行了诺言。



卢氏县汤河村有一处地热温泉,据清光绪九年《卢氏县志》记载:“汤池在熊耳山足,夏可熏鸡,冬可沐疡……”泉水是从崖壁石缝中自然涌出,自古至今,长流不息。


长久以来,当地男女争抢洗浴,矛盾重重。在汤河村执教的曹植甫看到这个情况后,决心化解矛盾。他用粉笔在汤池前的青石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了两行大字:“男界:一、四、七、二、五、八。女界:三、六、九。”另在旁边写有一行小字:“凡在三、六、九日,妇女界来洗澡之日,敬请男同胞自行回避。”


为了确保方案落实,他亲自劝说人们遵守规矩,还派小学生在妇女洗澡日暗地保护。年复一年,曹植甫的“规矩”不断扩大影响,受到当地群众普遍拥护。


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今当地男女以农历单双为界,男单女双,大家自觉遵循,秩序井然。



曹植甫虽一直在山区从事教育工作,但从不闭门教书。他通过儿子曹靖华获得《呐喊》《彷徨》《野草》等许多进步书籍,阅读中,他的思想也随之升华,常怀报国之心。


1934年冬,红二十五军北上抗日队伍在独树岭血战后跳出国民党的重重包围,抵达卢氏县。蒋介石急派国民党第十九路军第六十师急行军赶至五里川、朱阳关一带,企图卡死红军入陕通道,利用天险消灭红二十五军。


春节期间,国民党第六十师师长陈沛为收买拉拢群众,从外地请来剧团,要在朱阳关小学院内开联欢晚会。曹植甫特写一副对联,贴在舞台明柱上,引起了陈沛的注意和深思。对联为:“舞台即是世界,世界便是舞台;演员在演大家,大家都是演员。”


陈沛找到曹植甫当面叙谈。交谈中,曹植甫直言不讳地说:“常言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当今日寇侵华,步步逼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贵军不在前线抗日,却来后方同室操戈攻打红军,不知师长对此有何评论?”陈沛面红耳赤,支支吾吾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敝人是身不由己,上命难违……


没等陈沛说完,曹植甫就气愤地质问:“那么天意、民意、世情、国情能违吗?岂不知水能浮舟,亦能覆舟,民心更不可违!”



感念于曹植甫的谆谆教导和启蒙,1934年,他的学生们商议要给恩师祝寿,于是致信请托从苏联回国、正执教北平大学的曹靖华给曹植甫撰写碑文。


曹靖华认为,儿子不便为父亲树碑立传,最后他想到了鲁迅。曹靖华代表伏牛山区的老同学,给鲁迅写了封信,表达了大家的共同愿望,并附上一份从山区寄来的有关父亲任教事迹的材料,请鲁迅撰写碑文。


鲁迅历来尊师重教,了解情况后,对曹植甫产生了深深敬意。1934年11月29日,鲁迅抱病欣然命笔,写成《河南卢氏曹先生教泽碑文》,经曹靖华寄达卢氏。


当曹植甫意外得知学生们给他刻碑的碑石已运到村口时,他当场指挥运送人员把碑石运到水井旁,作为乡民汲水用的垫脚石。他跟大家说:“我是一个小人物,没有资格在活着时接受立碑赞扬。我碌碌大半生,教书生涯,维恭维谨,力求不误人子弟,但没作出多大贡献,当不起立碑。若树碑于道,不啻惑人耳目,亦迹近招摇,将使我无容身之地。现在碑石远道运来,正好做个井台石,为邻舍汲水之用,我也就心安理得了。”他还把大家为他树碑祝寿所筹集的资金,全部捐给了学校。


1958年10月14日,89岁的曹植甫与世长辞。他的遗体简葬于故乡的山岗上。


为纪念曹植甫先生终身致力于山区文化教育的业绩,1986年9月6日,鲁迅先生撰文的曹植甫教泽碑文终于镌石落成,矗立于卢氏五里川中学的“尊师亭”内。


如今,曹植甫淡泊功名、甘为人梯、毕生躬耕三尺讲台的事迹,成为激励师生奋进的不竭动力源泉,教泽碑更是成为教化人们尊师重教的文化传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编辑:刘薇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