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子路是七十二人之一,但并不是孔子最欣赏的,在孔子心目中,颜回、曾皙都比子路地位高。但是,子路却是最忠于孔子、捍卫孔子的学生。他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积极捍卫或努力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儒家的贡献、对后代的影响很大,为子至孝,善政为民,诚实守信,忠义仁勇,闻过则喜,闻善则行,见义必为,见危必拯,其德其行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光照人间,润泽华夏,位列十哲,世称先贤。
孔子像
在我们学习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文章记录了孔子和四位弟子关于个人志向抱负的一次讨论,是《论语》中最富于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其中子路的志向是这样表达的:“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说完之后,孔子的态度是“夫子哂之”,为什么“哂之”,一方面孔子不认同子路的志向,另一方面是因为子路“率尔对曰”,不谦让,不客气。我们这里先不评论他们的志向大小,观点对错,我们说说子路这句话里衍生出的一个成语,而这个成语可能是当时你的老师没告诉你的,就是“有勇知方”,意思是有勇气且知道义。子路想要他治下的人民“有勇知方”,而他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甚至用生命践行了这个观点,可以说,这才是他的本色。
侍坐章
子路有勇,是众所周知的,他为人果烈刚直,且多才艺,事亲至孝,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为此,孔子曾责备他“好勇过我,无所取材”,“不得其死”等。但是,在孔子周游列国时,子路是始终跟随孔子,保护孔子的,可以说,没有子路的保护,孔子的周游列国只能是一个理想。而且孔子也说过这样的话:“自从我有了仲由后,我就没有再听到恶意的言辞。”
周游列国图
说他“有方”,我们通过一件事就可以说明了。据《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卫灵公在位时,夫人南子不守妇道,世子蒯聩非常生气,派人刺杀她不成,反被卫灵公驱逐。卫灵公死后,蒯聩的儿子蒯辄即位,即卫出公。此时出逃在外的蒯聩不甘心了,在他的姐姐孔姬的帮助下偷偷回国,欲夺回王位。当时卫国重臣孔悝是拥立卫出公的,只有得到他的帮助,蒯聩才能夺回王位。孔悝是谁?孔姬的儿子,蒯聩的亲外甥。但孔悝显然不和他们一路。于是,孔姬和蒯聩等人一面将孔悝劫持到高台上,要孔悝和他们歃血为盟,拥立蒯聩为王,一面派人攻打王宫。蒯辄大惊,在手下人的保护下向鲁国逃跑。
南子
当时子路正在孔悝门下作家臣,叛乱发生时他正在城外。听到孔悝被劫持,他义愤填膺,连忙往城里赶。路上遇到子羔(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和其他人正在逃离,子羔告诉子路:“大势已去,出公已逃跑了,局势已无法挽回了,你快快回去,不要进城白白送死。” 子路曰:“食人俸禄就要为人做事,不能见有难就逃避。”子路进城后,直奔高台。大声告诉蒯聩放掉孔悝,否则他就放火烧掉他们。蒯聩命已经归附他的孔府家臣石乞、壶黶带人围攻子路,子路仗剑来迎,怎奈双拳难敌四手,子路身负重伤,又被砍断了帽带。子路知道自己必死,说:“按照礼法,君子死而冠不免。”于是整理好帽子,系好帽带,从容赴死。
孔子和弟子
远在鲁国的孔子听到孔门之乱后,对其他弟子说:“子羔一定会活着回来,子路恐怕回不来了。”可见孔子太了解他的弟子了。在这件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子路是坚守道义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食人俸禄,为人解难,这是基本的道义。“君子死,不免冠”,这又明显体现出作为孔门弟子受到儒家礼法的影响。“有勇知方”是子路的观点,这一观点显示出了他的本色。这在当时,尤其是在孔门之乱事件中,简直就是一股清流,显得多么可贵。
孔子讲学
身为父亲的蒯聩要篡儿子的位,身为母亲的孔姬要劫持儿子立盟,身为同门的子羔眼睁睁看着子路孤身犯难,孔氏一族中那么多人竟无一人忠烈,无人肯对子路施以援手,就连孔悝后来也屈服于蒯聩和孔姬,拥立蒯聩为卫庄公。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子路显得多么孤独,而唯有这种孤独,才昭示了他的伟大,才能够为后人敬仰。这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人格,是一种影响千万人的伟大力量。他,必将永远为人们所铭记!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