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可以说这是非精彩的一章描述,虽然写的字数不是很多,但是从借东风到后期安然自若的坐在草船上到曹操的水岸江头进行巡走,获得对方所射来的箭矢这些描写都非常生动,深入人心。
而在实际上发生这个事件的时间并不是在赤壁之战的时候,之所以要将草船借箭提升到到赤壁之战时期发生是为了让诸葛亮更具有知名度也展现出这个人在智谋方面具有着极为强势的表现。
实际上草船借箭这件事情并不是发生在赤壁之战的时候,而是发生在赤壁之战之后,草船借箭这个事件所具有的问题是很多的,不仅仅是发生的历史时期问题,更有其他的实际方案策划人问题。
最早的史料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赤壁之战之后,东吴需要箭矢进行使用进行了草船借箭,确实是到曹操的阵营进行这种借行箭,但有一点是不能够否认的,那个时候曹操的军营只是在被动防守阶段,毕竟这个时候在赤壁这一地区,东吴的水军能力要比曹操水军的能力强悍很多。
因此曹操不可能出军水战,对于东吴的水军来犯他能够做的事情仅仅只有一件,那就是快速的射箭,不论是在大雾天气,还是天气阴暗的午夜时分曹操都会这样的选择,可以说曹操这样的做法也是很值得肯定的,毕竟人员的伤亡要比箭矢的损失严重得多,避免人员伤亡多消耗一些箭矢对于曹操来说依然是承担得起的,这样的资本输出更小,也正是因为如此的原因才有了草船借箭这种事情的发生。
而实际上草船借箭也并不是诸葛亮所做的安排,他是在赤壁之战之后,东吴孙权想出的一个计谋并且亲自进行了方案的实施,部署派人去完成,在完成过程中东吴方面并没有派出任何大将,只是一般的士卒加上卫官来完成的。
可以说草船借箭这一谋略在三国中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谋略,不过这个谋略也有着他的致命缺陷,那就是不能够连续进行使用,孙权在确定赴这个战术之后也确确实实的在历史上只使用了一两次而已,而并不是像三国演义中描述的只有诸葛亮在赤壁之战的时候使用了一次。
很多经典的战役方式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进行描述,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问题发生?原因很简单,设定这些经典战役以及经典谋略的人并不属于最大的正面人物刘备军营,也不属于最大的反面人物曹操军营,而是属于其他的一些零散小势力。
这种情况之下对小势力描写贵会分散更多的笔墨,因此罗贯中在书中并没有将这些小势力的计谋进行描述,或者是将这些计谋放在了典型人物身上,这就造成了后期三国演义中的很多经典案例和实际的史料记载并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