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于网络
许多人爱吃腌制过的蔬菜,如榨菜、泡菜和酱菜等。或咸或酸或辣,增食欲,解油腻,助消化,正是佐餐佳品。
酸溜溜,台州话讲酸济济或酸挤挤,形容酸的味道或气味。也有人写成“酸叽叽”、“酸唧唧”。窃以为应写作“酸齑齑”。齑[jī],《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释为:1.调味用的姜、蒜或韭菜碎末儿。2.细,碎:~粉。
去年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曾引发收视热潮。在我看来,此节目引导学生热爱汉字和汉字文化,比那些内涵空洞、闹腾的电视节目好。但有的字词实在太生僻,在生活中没有实用性,就是中文专业的人也未必知道。比如,第三期考到一个词叫“朝齑暮盐”,许多人在生活中碰不到这个词。该词出自韩愈《送穷文》,意思是早餐用腌菜下饭,晚饭蘸盐进餐。另外,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年轻时划粥苦读,以腌菜佐食,后成“划粥断齑”典故。这两个词含义相近,都表示吃得很差、生活贫苦的意思。
齑字在很多古代作品中出现过。《三国演义》、《世说新语》等书里,都载有曹操与杨修的故事。曹操尝见曹娥碑文“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曹操不解,问杨修,杨修当下领悟。曹操行三里后才苦思到答案。此八字隐语巧用析字修辞,暗扣“绝妙好辞”四字。黄绢乃有色之丝,合成“糸色”即绝;幼妇乃年少之女,女少即妙;外孙乃女儿之子,女子即好;齑臼(用来捣碎蒜、辣椒等辛辣物的容器)乃受辛之物,“受辛”系“辞”字异体字。所以四字连起来便是“绝妙好辞”。
在台州话里,“酸齑齑”本指腌菜类的酸味,后泛指各种酸酸的味道。如:“腌藠[jiào]缍(藠头)酸齑齑,爽脆亦嫩糯,过饭过粥老实崭。”“腌芥菜株酸齑齑,蛮味道,送饭得猛。”“杏梅酸齑齑,有的人啜勿来(不喜欢吃)。”这些都是本地老人常说的盛赞酸味的方言。
1922年,诗人徐志摩留英时写的诗《人种由来》中用了“酸齑齑”:“亚当:‘你的疯话我不信,/哪有眼皮会开闭——/咳奇怪!果真两眼/有些发痒酸齑齑;/夏娃!夏娃!真稀奇,/果然是光亮天地!”但这里的“酸齑齑”是有点酸痛的意思,类似台州话“酸孜孜”、“酸嘡嘡”。“嘡”读[tāng],象声词,形容打钟、敲锣一类的声音。镗 [tāng]同“嘡”,有种铜制的圆盘状乐器叫镗锣。使用时,一手用绳提着镗锣,一手用木板敲打使其发声。镗锣因正面成弧形凸出,常被临海人用来形容圆鼓鼓的大饼脸,譬如临海老百姓看到生育后的李湘,很可能会说“这人面镗锣样”或“这人面颈股(面庞)镗锣样”,没见过李湘的其他临海人听了这话,就能大概想象出李湘胖嘟嘟的样子。
台州方言“酸齑臭”与“酸齑齑”意思相近,指酸中带臭的味道。运动后那种汗臭、酸臭,可叫酸齑臭。食物馊了,变质发酸,叫“蔫”,严重的也会冒出酸齑臭、蔫臭、蔫气。《广韵》:“蔫,物不鲜也”。蔫,方音“烟”。
新鲜猪肉放一段时间,稍微有点馊味,叫荒臭。寻常人都说不好吃,但有的人偏偏中意荒臭猪肉,感觉味道很赞。
腌制的蔬菜如咸菜、腌萝卜酱等,如时间太长就接近坏了,有种难闻的腐烂气息,叫塕殠[wěng chòu]。清代《越谚》卷中释:塕殠,音“瓮凑”,“气之坏而加甚”。奇怪的是,有的人就好这一口,不仅不以为臭反以为美味,特地寻找这种塕殠腌制品来吃。没有特殊味蕾的人是很难理解这一点的:“烂脚腌菜介呣啜功,好哽死爻。”意思是说,腐烂的腌制蔬菜有什么好吃的,这些玩意难道还能吃!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东西只能用来喂猪,人是无法再吃了的。
这正如臭豆腐,有人爱好,有人避之不及。
来源:台州日报 郭建利 责任编辑:余彩虹
台州晚报2020年读者订阅已经开始
订报热线:13515761363
订阅价:268元/年
台州晚报,台州市民的都市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