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赎罪》是一部让人看了第一遍就忍不住会看第二遍的文艺佳片。初看《赎罪》,弹幕上纷纷表示看不懂,可是伴随着剧情的推移,当你带着遗憾开始回味剧情的时候,影片已经接近尾声,才发现原来这一切不过是一个人的主观想象。
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导演和编剧在结构上煞费苦心,以一种全新的手法,运用物象,转换视角,打乱时空,让影片中的每个人物都无法展现全局,给观众以碎片化的不同的视角,让我们无法带入任何角色,身在局外一点点带着疑惑目睹悲剧的滋生、发展、消亡。
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13岁少女布莱安妮由于嫉妒和偏见,说出一个谎言而引发三个人的人生悲剧。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关于战争、爱情与罪恶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乎人性与赎罪的故事。
再看《赎罪》这部影片,我不免感叹年轻导演乔·怀特的才华,无论是整体结构的把控,细节的展现,还是人物的刻画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同时又震撼心灵的感觉。今天,我将从叙事手法、独特的物象语言和镜头展现来赏析解读这部影片的魅力。正是因为影片独特的角度,在影片结尾我们通过老年布莱安妮的独白,才恍然大悟一切真相,这样的结局带来的震撼和思考也更加深刻。本文第四部分,我会谈谈这部电影带给我的一些思考和启发。
01、关于叙事手法:散乱的时空交错感,与其说是惊喜,不如说是惊艳
时间、空间、虚实的散乱交错叙事,是这部电影最能引人瞩目,同时也是不容易让人看懂的一点。插叙、倒叙、镜头闪现移位、虚实相交叉在这部影片中被导演乔·怀特运用的淋漓尽致。他不断给观众设下悬念,让观众充满疑惑,所有的谜底在结尾揭晓的一刻,让人心中的那种遗憾惋惜和悲痛愈加深切。
①交错的叙事手法增添了剧情的悬念和张力
导演乔·怀特在叙事手法上将文学作品的倒叙、插叙在《赎罪》中运用的游刃有余。以多种不同的角度,来重复展现同一件事的不同“真相”。
譬如电影开端,西西莉亚和罗比在花园水池旁因为一个古董花瓶发生争执,花瓶把手掉进水池,于是西西莉亚脱掉衣服下去捞出。这样一幕戏在影片中,以两场戏中的一个时间、两个空间、三个人的角度重复闪现。
最初,13岁的布莱安妮因为在客厅排话剧不成,一个人百无聊赖又带着些许烦躁看向窗外。竟然惊讶的目睹了姐姐西西莉亚和自己爱慕的罗比在花园纠葛不清。看着脱得只剩下内衣的湿身西西莉亚,布莱安妮的脑海中全是愤怒、嫉妒和不堪。
而同样是这一幕戏,同一时间的两个时空,重新闪回,再次以罗比的视角重复展现给观众,真相竟然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只不过是西西莉亚与罗比之间的各自喜欢对方但却没有表露的小暧昧罢了。
初看这个场景,让我们产生巨大的疑惑,当同样的场景再次闪回,我们才发现,巨大的误会竟然是由此产生的,而这个误会竟然造成了罗比的悲剧人生。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我们一直追随着不同的角色一遍遍经历夏日那个午后所发生的一切,混乱的时空,倒错的时间,前前后后,反反复复。导演一次次给我们设置悬念,让观众产生怀疑,再以插叙的方式将我们拉回到当时那个场景,给出答案。让我们从疑惑不解再到感慨,遗憾和惋惜。电影诞生之初,格里菲斯就发现:电影可以进行任意时间空间的调度,以不同的情景闪现的方式展现给观众,这也是剪辑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②虚实相交叉带给观众巨大的冲击
除了插叙和重复不同的场景之外,影片还给我们插入了多处幻想,给人一种虚虚实实的感觉,这也是电影的另一处魅力之所在。
比如在大撤退时,罗比已经身患败血症虚弱不堪。靠着回到西西莉亚身边的信念,罗比艰难的支撑。这时的镜头插入了罗比的幻想,他看到了自己的母亲,于是脱下靴子让母亲在热水中给他洗脚。
细心地观众发现,当罗比再次出来的时候,就没有穿鞋了。是的,这段幻想正好吻合了罗比当时对战友的提醒:
没有靴子怎么回去?
可是如今的罗比已经没有了靴子,其实也预示着现实中,他已经无法再回到西西莉亚身边。
又比如电影后半段,妹妹布莱安妮鼓起勇气到姐姐西西莉亚的家中道歉,这时罗比从里屋走出来,大声控诉布莱安妮:
我在考虑将你拧断脖子还是从楼梯上扔下去,你知不知道在监狱的滋味?我被关在里面,你是不是很快乐?但你什么都没做。你到底多大才能明辨是非?你要到18岁才肯承认自己撒谎了吗?你知道不知道很多士兵到死才18岁?你和你的家人,不管我受多少教育,就认为一个佣人也好不到哪去,当然不值得相信。是你们送我去前线,送我进虎口!
剧情让我们觉得迷惑却感到欣慰,罗比已经回到西西莉亚身边,他们打算为罗比洗清冤屈,或许布莱安妮备受折磨的良心也可以得到救赎。可是,随着影片的推进,我们失望了,这一切不过是布莱安妮的幻想。
幻想与想象让我们分不清现实与假象,当我们误以为罗比已经回到西西莉亚身边,而布莱安妮也获得了他们的原谅时,电影的结尾却以一次对年老的布莱安妮的采访独白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布莱安妮在自己书中忏悔虚构的情节,而罗比早已死在他乡,西西莉亚也已经香消玉殒,布莱安妮的赎罪之心一直无处安放。这种与我们期待的现实大相径庭,在希望后的失望也来的更猛,带来的的悲剧效果也成倍增加。
02、关于物象语言:以打字机这一独特的语言方式作为主线贯穿整部电影
导演乔·怀特别出心裁,另辟蹊径,用打字机这个独特的物象语言作为贯穿整部电影线索。
影片开始,伴随着字幕先呈现给观众的是一阵打字机的嗒嗒声,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气势。影片以布莱安妮背对着观众打字的场景缓缓展开。13岁的布莱安妮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话剧作品—《阿拉贝拉的审判》。
导演通过打字机将布莱安妮的人物性格清晰呈现给观众:一个带着文艺情结且早慧的女孩,给人一种疏离与偏执的形象。同时,这也为布莱安妮对罗比人格尊严的“审判”埋下伏笔。
打字机第二次出现是罗比给西西莉亚写道歉信,罗比不停敲打着按键,反复写了一次又一次,似乎怎么写道歉信都不能表达罗比的心意。这个时候,当他在纸上打出那份露骨的情书时,镜头给了字母大大的特写。
这一次,打字机呈现给观众的是罗比隐藏在心中对西西莉亚的爱慕,同时也是造成布莱安妮误会的元凶,是罗比不幸人生的开始。
到影片后半段,打字机嗒嗒的声音再次响起,这个时候的布莱安妮已经长大,并且放弃去剑桥读书,进入战地成为一名护士。夜深人静的时候,伴随布莱安妮不安良心的只有打字机,她一次次敲打打字机,想写下自己关于姐姐西西莉亚和罗比在喷泉相遇的故事。
此处,布莱安妮想写的故事一直断断续续。在我看来,导演是想通过这部打字机一直没有完成的作品告诉观众布莱安妮矛盾的内心,一方面心中的罪恶不停侵蚀自己,让她想要赎罪;另一方面内心的胆怯畏惧让她丧失了说出来的勇气。
最后,影片结尾,打字机的声音再次响起,布莱安妮发现表姐萝拉和巧克力大亨保罗结婚。切切实实证实了布莱安妮的偏见与罪恶。最终,布莱安妮没有机会向罗比赎罪,他们都已经离开人世,布莱安妮只有用打字机完成自己一直未完成的最后一本书《赎罪》。
影片中一个冰冷的打字机,从最初敲打出片名Atonement,给人视觉与听觉双重的震撼,同时也暗示了影片中的打字机与“赎罪”如影随形,在影片中打字机一次次的出现,似乎都是剧情的转折点,逐渐将情节推向高潮。作为整部影片误会、罪恶、赎罪的线索。打字机就像一个无声的旁白,叙述了一个从谎言到误会到罪恶到赎罪未完成的历程,打字机记录下的点点滴滴,不仅是文字,更是一段历史和人物的命运。
03、关于镜头展现:精彩的镜头展现给人直击心灵的震撼
①导演对于长镜头的运用堪称典范。
1940年被派往法国战场的罗比经历了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在展现撤退情节时,导演将书中十几章篇幅关于战争的颠沛流离运用一个完美无缺的长镜头展现给观众。
在这个一镜到底的长镜头下,展现给我们的是荒废了的游乐场,这正是撤退的集合点。游乐园破败不堪,往昔的欢乐犹如久远的历史,对现实战争的残酷进行着无声的嘲讽。我们看到了近处士兵之间夹着的烟蒂,受伤的士兵瘫坐在地,一对母女相拥哭泣;随着镜头的移动,远处几十个士兵苏木地唱着和平颂歌,摩天轮孤独的绕转,一个士兵站在残破的桅杆上大声呼喊我要回家了,我要回家了。
这是一个绝望中夹杂着狂欢的场景,将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士兵们愁云惨淡,绝望落魄情境展现的淋漓尽致。整个镜头充分展现了人们焦躁不安,绝望中充斥着思乡回家的渴望的那种矛盾情绪。整个五分钟的场景,没有血腥,没有硝烟战火,却将战争的残酷刻画的入木三分,为这个二战背景下的悲剧故事增添了几分厚重与苍凉。
②电影中唯美的镜头让人过目难忘
电影的前半段,导演用特写镜头描绘着庄园大片的野花,绿油油的草地,夏天炙热的阳光,亮的发白晃眼;姐姐西西莉亚头上掉落的发卡,在地毯上闪闪发光;绿色的长裙,幽黄的灯光;布莱安妮的秘密长廊。无论哪一帧,镜头下色彩的搭配都是绝美的。
看完这部电影,不论是否还记得剧情,但是片中美好的画面却能深刻地印在脑中。几乎每一处截图都是一幅唯美的画面,将美好的田园风光展现的淋漓尽致。将这份美好和影片后半段战争的残酷糅合到一部电影,更加对比承托出战争的残酷无情和主人公最终的悲剧人生。
04、基于故事中布莱安妮一生无法完成的赎罪,来谈谈我对于本片的几点思考
《赎罪》是一个关于偏见、爱情、阶级、战争、忏悔的故事。可以发现,一个人的偏见造成的误会就算穷极一生去赎罪,也无法修复已经逝去的美好。同时,在影片中,二十世纪的英国,处于动荡的时代,个人的命运都如飘零的落叶,抵不过时代与战争的强大。
在本文,我将结合电影中布莱安妮救赎未完成的故事,谈一下本片带给我的三点启发与思考。
①眼见不一定为实,偏见是伤人的利器
13岁的布莱安妮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姑娘。在影片中,无论是开始西西莉亚和罗比在水池边产生误会,还是后来表姐萝拉发生意外,这一切都是她凭借自己眼睛看到的一部分东西,去想象出一个完整的故事。然而这不仅不是全貌,而且是错觉和误导。
在我看来,臆测和自以为是的偏见评判别人,是导致本部影片悲剧的根源。回到现实,偏见仍旧无处不在,我们习惯于给别人贴标签,也常常被别人的标签所伤害。有时候大家习惯用自己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或者是道听途说的事情去以偏概全,对别人产生偏见,甚至造成伤害。
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提醒自己不要随意评价别人,不去干预别人的生活,对别人的事情妄加揣测。“标签”和“偏见”犹如大脑中的洪水猛兽,好好控制自己真的很重要。
②错误需要及时弥补,否则遗憾终身
这个影片中最苦的可能还是布莱安妮,那些无良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罪恶,而认识到罪恶的妹妹,一生只能和这种内疚感所捆绑。死的人早就解脱了,活着的只能面对无尽的折磨。
在我看来,如果妹妹在战争没有发生的那四年,早早去澄清误会,她还有很多机会去向罗比去向西西莉亚忏悔,弥补自己的过失,可是,这四年里,无论是偏见也好,不甘心也罢,她都没有这麽做。
试想,如果忏悔的对象已经不在,那心怀内疚的人就如同活在深渊,内心充满着压抑,痛苦等复杂的情感。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犯下错误的时候,就应该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及时站出来承担自己的责任,及早弥补。而不是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才去遗憾终生。
③不论何时,战争永远是残酷的
相比较妹妹布莱安妮的谎言,罗比和西西莉亚更大的悲剧来源是战争。如果没有战争,罗比就不会被派往法国战场,西西莉亚也不会死在防空洞中。因此,从影片中,我们也能看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
所以我想,无论战争被冠以什么名义,终究都是充满了罪恶。战争比我们想象的更要残酷得多,就如同罗比对布莱安妮的训斥:
有些士兵,他们到死的时候也不过18岁。
在死亡面前,人的生命那么渺小,成千上万条鲜活的生命,瞬间变成一具具毫无生气的尸体。
反思我们自己,如今我们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和平的国家,更应该为我们的生活而感恩,珍惜身边的人和我们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结语:
有人说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影片,唯美且诗情画意;有人说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所有的美好都是幻想,活生生撕裂给观众看。
我想,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去赏析,影片本身的叙事结构、镜头语言、色彩切换、场面调度以及背景配乐都十分考究,妙不可言。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整体把控还是细节刻画都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这绝对是一部值得我们重温文艺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