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蒲 剑
编辑 | 如 今
除却恶意差评的黑手,大多数观众对《摆渡人》不满意主要是因为这部打上了王家卫标签的电影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王家卫电影。张嘉佳是谁?知名网络作家。如果仅是张嘉佳执导的处女作,可能只有张嘉佳的粉丝会埋单。海报上刻意强调王家卫监制,并卖力参加路演,接受各种采访,王家卫的粉丝自然会掏钱捧场,但是看完后他们失望了。不是对张嘉佳失望,是对王家卫失望。
中国电影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题材、观念、手法、美学到市场,与中国社会独特的文化机理、阶层结构、大众心态息息相关。这种变化影响着每一位中国电影的创作者,王家卫也不例外。
好莱坞工业体系生产的标准化大片已经不再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宠儿。如何顺应这样一个成长的市场获得良好的利益回报,成为众多导演尝试的目标。于是,我们看到徐克用好莱坞讲故事的方式翻拍红色经典,张艺谋直接将中国元素嫁接好莱坞大片,冯小刚弃用方形画幅改圆形画幅,程耳用超级巨星阵容讲一个观众大呼看不懂的复杂故事等等。
所以,我们不用苛责王家卫。《摆渡人》不过是2016年年末电影筵席上的一杯酒。一杯张嘉佳用王家卫的瓶子调制的浓烈的鸡尾酒。
王家卫的瓶子
熟悉王家卫电影的观众,都知道王家卫电影中弥漫着一种调调。从早年的《旺角卡门》,到后来的《蓝莓之夜》、《一代宗师》,喜爱王家卫的观众无不被他的调调所征服。《花样年华》把王家卫的调调推向极致,所以喜爱他电影的观众,潜意识中把《花样年华》作为评价他新作的标杆。
其实,王家卫的电影在市场上并不卖座。1994年他执导过一部改编自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的电影《东邪西毒》。坊间传闻投资老板以为这部汇集了张国荣、梁朝伟、林青霞、梁家辉、张学友、张曼玉、刘嘉玲一干巨星的大制作将是一部好看的商业片,结果看到成片后傻眼了。
王家卫完全解构了传统武打片的拍法,用絮絮叨叨的台词,讲述了六个人物的复杂纠葛。套用这部电影中被影迷们津津乐道的台词“桃花坞其实没有桃花,桃花只是一个人的名字”:《东邪西毒》其实不是武侠片,东邪西毒只是两个人的名字。
王家卫第一部征服内地影迷的电影是《重庆森林》。据说这部电影没有剧本,大量的偷拍,手持摄影,周期极短。没有人怀疑这是一部天才作品。正是这部影片,把王家卫在电影叙事、影像表现、气氛营造上的风格趣味展露无遗。
王家卫偏爱非线性的碎片化叙事。人物的情绪化视点,往往成为推动叙事的原动力。王家卫对影像的追求近乎偏执。他首次在《重庆森林》中使用降格拍摄让前景人物静止后景人物运动的画面,让内地影迷眼前一亮。《花样年华》、《一代宗师》中压抑的暗调影像,让人感到窒息。无论是手持摄影还是固定机位,王家卫运用影像对气氛的营造也要求极致的效果。《一代宗师》中那些在风雪和大雨中的武打场面,不是一位坚韧的导演,根本不敢跟摄影师提这样的拍摄要求。
至此,我们对王家卫的电影瓶子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回到《摆渡人》,说它没有王家卫的烙印是不对的。
陈末和何木子、管春和毛毛、小玉和马力三对人物的感情故事,用陈末的独白串联起来,既是非线性的,也是碎片化的。陈末的那句“十年太长,什么都有可能会变;一辈子太短,一件事也有可能做不完”,很有王家卫以前电影台词的调调。
王家卫导演的作品中,人物往往深陷纠结的情感而不能自拔,内心徘徊着孤独。幽怨的眼神,喃喃的自语,茫然的未来,是王家卫电影的迷人之处。
《摆渡人》中陈末、管春、小玉何尝不是这样的人呢?陈末侃侃而谈,号称能摆渡那些沉溺于冰冷的情感之河不能自拔的人上岸,但他自己的内心却无法摆脱失去何木子的深深苦痛,以至于一首能勾起回忆的《是谁在敲打我窗》可以让他奔向死亡边缘。管春看似玩世不恭,听说毛毛回来了,瞬间崩溃。已经成长为电台主持人的小玉每天在传播心灵鸡汤,但却深陷对马力的忘年恋并试图拯救这个失意男人。摆渡人酒吧的摆渡人,他们也需要摆渡。生活没有真正的强者,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无法触碰的柔软之处,这大概是王家卫电影的一贯主题。
张嘉佳的酒
张嘉佳是一位80后通过网络走红的作家。80后、网络作家,这两个身份注定他的电影与网生一代的趣味很亲近。值得注意的是,张嘉佳并没有接受过正统的电影教育,这决定了他与那些从正规中外电影学院毕业的同辈导演不同,他好像是把写作的笔换成了摄影机,于是有了这部一些观众诟病的叙事混乱,毫无逻辑,充满荷尔蒙气息的俗烂之作。
王家卫在接受采访中介绍,最初找张嘉佳是做编剧,后来觉得自己离80后90后的生活太远,才决定让张嘉佳做导演,自己担任监制。既然王家卫不自己执导这部电影,那他一定希望张嘉佳装进瓶子里的酒和过去他自己酿造的不一样。王家卫还说,“张嘉佳希望把《摆渡人》拍成一部喜剧,想用周星驰的方法拍一部王家卫的故事。”
如果张嘉佳装进王家卫的瓶子中的是鸡尾酒,那第一种酒就是拼贴。
张嘉佳首先把非线性叙事升化(不是升华)为拼贴叙事。非线性叙事虽然打乱了时空的线性顺序,但通过观众的思考缝合,可以还原线性的叙事过程。如同期上映的《罗曼蒂克消亡史》是一部非线性叙事的电影,但观众可以将一个个段落重新编排出一个完整故事。但《摆渡人》似乎难以做到这一点。比如,何木子是怎么死的?毛毛怎么就被打失忆了?小玉怎么就闯进了马力的生活?张嘉佳直接告诉你结果,并不告诉你过程。所以有人认为叙事逻辑混乱。
其次是表现形式上的拼贴。这一点,可以看出张嘉佳有意在向周星驰致敬。从管春得知毛毛回来后去见毛毛的段落,管春吃毛毛的饼嘴唇被烫肿,到陈末突然对着新娘说起贯口,都能看到周星驰电影的影子。周星驰无厘头的剧情和表演,建立在小人物的自嘲基础上,本身是有美学源头的。《摆渡人》是为无厘头而无厘头,除了搞笑,还显得生硬做作。
张嘉佳装的第二种酒是没有节奏的节奏。快速剪辑,跳切,多角度表现,升格摄影,降格摄影,疯狂的音乐,喧嚣的人声,不间断的独白。这部电影从头至尾,都试图让人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完全不同于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一代宗师》中从容不迫,有张有弛的节奏。
第三种酒是夸张没有变化的色调。全片充斥着红色、黄色。灯红酒绿,虚假的黄昏光效,与张嘉佳想表达的荷尔蒙泛滥综合征倒是很贴切,但与王家卫的一贯的影像风格大相径庭。
最后一种酒是无逻辑。叙事没有逻辑,剪辑没有逻辑,总之《摆渡人》不需要逻辑。这是80后90后的叙述特点。同为80后的作家导演郭敬明的《爵迹》一片,也是不讲逻辑的。网生一代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不想当A的B不是好C。”(例句:不想当导演的作家不是好演员)就是这一代人不讲逻辑的经典话语,恰如张嘉佳说的“想用周星驰的方法拍一部王家卫的故事”。
张嘉佳调制的这杯鸡尾酒嚣张,疯狂,是符合贺岁档的口味的。一部电影,就是一个大趴。无序,混乱。观众在刺目的色彩和密集的音乐中享受的年终福利。
题外话
2016年中国电影票房以457亿元收官。虽未达到大家预期的数字,但不能否认中国电影市场依然是全球最有活力的市场。王家卫苦心拍摄数年的巨制《一代宗师》,2013年内地上映时收获2.89亿票房——虽然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数字,但相对于高昂的制作成本,赔钱是注定的。
看着徐克、王晶、杜琪峰等香港老炮儿导演们早就在内地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一向以文艺片被文青们追随的王家卫肯定也希望谋求变化。毕竟,电影需要大量的金钱来制作,挣钱才是硬道理。其实徐克、王晶、杜琪峰等大导演们在赢得内地市场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差评、非议。所以,《摆渡人》在拿到4.38亿票房(截至2017年1月1日)的同时,让观众吐吐槽,骂骂街,也算不得什么大事件。
从观众的角度讲,《摆渡人》是王家卫摘下墨镜后拍摄/监制的一部商业电影,自然和以往不同。曲终人散,热闹的贺岁时光过去,谁还在乎去年你看了什么电影呢?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导演)
声明
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获取授权请点击“阅读原文”
商务合作微信:214742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