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到现在,当战败或者是失利之时,我们总会说“败北”一词,但是为什么从来没有人说过“败南”、“败西”又或者是“败东”呢?这就要从中华文明中的汉字说起。
“北”字一词,其实原本是“背”的意思,“背”可以组词“背离”“后背”,而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到“北,背也,二人相背”。当丢盔弃甲反方向而逃时,必然是要把自己的后背留给敌人,从字面意思上看,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叫做“败北”。
从文字结构上我们也可以一探究竟。文字的发展史,最早起源于殷商甲骨文,而在甲骨文中“北”字是两个向北而立的人。这个象形文字,我们可以理解为两个意见相左的人,因为意见不合而背道而驰,所以当战败之时背对敌人反向逃跑之时叫做“败北”
文字只是用来解释“败北”一词很表层的说法,在气候上,中国北方自古是寒冷地带。所以中国的房屋讲究“坐北朝南”,这样就可以抵御来自北面的寒冷,接受南面投射来的阳光。在历史的逐步发展中,朝向也逐渐演变出更多的含义,也有了长幼尊卑的意思,即“南面称帝”等词语。
追根溯源《易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称为中华之源,所以“败北”一词也可以在这里找到根本答案。简言之,“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与“五行八卦”中的卦象息息相关。震为正东方之卦,离为正南方之卦,兑为正西方之卦,坎为正北方之卦。《易·说卦传》曰:“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万物之所归,也可理解为,万物败而归于北,“北”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冬天,草木凋败。因此,当“战败”之时,我们叫做“败北”,而不叫“败南”、“败西”和“败东”。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总是会带给我们探索的动力和追根溯源的勇气。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对文字的解释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发展下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