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的话,请点击右上方红字“+关注”,拜托拜托!O(∩_∩)O
围魏救赵
【出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故事】:
战国早期,魏国率先经过变法,强大起来,傲视群雄。公元前354年,赵国不知好歹居然派军进攻魏国的附属国——卫国,魏国当然不肯善罢甘休,直接起兵,直攻赵国,屡战屡胜,并包围赵国邯郸城。
此时赵国,只好向齐国求救,齐国也担心魏国过于强大,于是经过商议后,公元前353年,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孙斌为军师,率兵救赵。
当齐国军队到达齐魏两国边境时,田忌想直接奔赴邯郸,以解邯郸之围,但此时孙斌建议说:“此时魏国主力军都在邯郸城,而我国实力不及魏国,如果贸然直接和魏军交战,则会陷入苦战之中;但此时魏国国内兵力空虚,如果进攻魏国大梁,则魏军必然回兵相救,此时赵国邯郸之围必解;而此时我军如果在魏军回国途中设下埋伏,则魏军必然中伏。”
田忌听后,感到可行性很高,所以就以孙斌之计行事,田忌和孙斌将军队设伏在桂岭一带,然后一方面安排少量军队佯装进攻魏国都城大梁,另一方面再安排少量军队,引诱魏军进入桂岭。
果然庞涓上当,轻装率领前军,急行赶往大梁。然而当庞涓进入桂岭时,田忌和孙斌立刻将其团团包围,一举擒获庞涓,魏军大败。
此战就是著名的桂陵之战,也是孙斌和庞涓的第一次交锋,是围魏救赵的由来。在这次战役中,庞涓也被擒了。然而,之后齐国却把庞涓放回魏国了,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桂陵之战后,魏国军队损失并不大,只是庞涓自己带领先头军中伏落败,而主力军队最后依然攻破邯郸城。所以从这点上来说,围魏救赵的典故,只靠桂陵之战是达不到战略目的的。而且一年后的公元前352年,魏国调用韩国军,一举击破了齐、宋、卫联军,不得已,齐国请楚国出面调停,各国才休战。
直到公元前351年,魏国和赵国结盟,魏国才从邯郸撤军,也就在此时庞涓被放回魏国。
所以其实围魏救赵的战略目的是在庞涓被放回后达到的。庞涓成为了齐国、赵国和魏国谈判的筹码,释放庞涓,才能确保赵国和魏国谈判成功,围魏救赵的目的才最终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