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俗称过大年,是我国传统节日。初一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三朝、三朔、三始等别称。
初一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家 拜年。“男女依次拜长辈,主者牵幼出谒亲友,或遗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这在我国民间已成为传统的习惯。
关于为什么拜年,民间有这样的传说,相传,古时候有一种怪兽, 长着血盆大口,异常凶猛,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它便出来挨家挨户地残食人群。人们只得把肉食放到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才开门互相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这样拜年之风绵绵相传。
到了宋代,士大夫们感到互相登门拜年太耗费时日,便用名帖相互投贺。类似现在的贺年片,宋代的贺年片称名刺,是一种用梅花笺纸裁成的约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和地址的卡片。朋友之间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互相赠送,甚至不大熟悉的人也送一张,以广交朋友。明代,投寄贺年片之风更甚:“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贺年片开始用红色硬纸片制作。当时流行一种“拜盒”,将贺年片放到锦盒里送给对方,显得庄重。民国时期的贺年片,从设计到印刷,越来越艺术,内容也更加丰富。它从一种写有单纯祝福词语的卡片,发展成兼有书法、图画、诗词的精致玲珑的艺术小品,送给友人更增添了节日的情趣。
旧时拜年大体有这样几种:
第一种是属员拜上司的年;第二种是同身份的人,为联络感情,拉关系不得不去走一趟。第三种是至亲家里有长辈的,做晚辈的一定要去拜年。要走进内宅给长辈磕头。
民间大年初一的忌讳也很多:一忌动用扫帚。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还会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二忌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石家庄许多地方还保留着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
三忌吃稀饭。在以前只有穷人才会吃稀饭,所以留下初一一定要吃干饭的习惯,表示一整年都会很富有。
四忌动针线。有句俗语是说“初一动针线,挑了龙筋长针眼”就是生下的小孩眼睛如同针眼一样小的意思。
五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初一回娘家意指会把娘家吃穷。所以初二才成为回娘家的日子。
七忌借钱。初一借了别人的钱,一年四季靠外援;初一借给别人钱,财产外流整一年。八忌跟仍在睡觉的人拜年。如果在别人还没起床时给对方拜年会让对方一整年都在病床中。九忌丧服未满的人上门拜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