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我是xxx,今天我想推荐的书目是《白夜行》。
《白夜行》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代表作之一。说到东野圭吾,大家一定不陌生——细致入微的场景描写,真实写照的扭曲人性和严谨细腻的推理逻辑使他的很多作品都深入人心。就我而言,印象最深的就是《白夜行》。
《白夜行》的创作背景是日本泡沫经济时期。泡沫经济的破灭,大批企业倒闭,致使失业率骤增,金钱成为了切开人性的刀口,而贫穷就是那道口子。其实,无论在现实还是在文学作品中,“因为贫穷”似乎成了很多人、很多事的最好借口,就像这本书的起因一样。
初读这本书,我的直观感受就两个字:恶心。但是后来,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我认识到这两个字太片面了,因此,现在的我用了8个字来表达我的感受:温暖动人,恶心残酷。很矛盾,对吗?但是当你读完这本书之后,就能明白我的感受了。另外,为了吸引大家读这本书,我将自己从中获得的三点感悟变成了三条推书理由。
一. 罪恶不会师出无名
中国古人很聪明,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一直为后人所探讨,相对而言,我更偏向荀子的观点,并认为:人之初,既有善又有恶,通常情况下,由于我们所受的伦理教育与向善的心理导向,善会战胜恶。但是当周围环境发生巨变,有更大的诱惑出现时,动物趋利避害的本能会引出恶,而罪恶是犯罪的根源,它不会师出无名。因此,犯罪时人们的一般借口是:非我也,兵也。就像《白夜行》,似乎一切的起因之一只是——因为贫穷。
二. 有违人伦的精神障碍该何去何从
“恋童癖”是这本小说一切恩怨的另一个根源。“恋童癖”,随着近年来文学和影视作品的发展,大家对这个词应该不陌生。如果说《洛丽塔》使我初识这个名词的话,那么《白夜行》则是将这个抽象的名词现实化,让我认识到了它对社会的危害与恐怖之处。第10版ICD(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简称为ICD】)将“恋童”定义为对青春期前或早期青少年儿童的性偏好。第4版DSM(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简称为DSM】)将“恋童”认定为“性偏好”障碍,属于精神疾病范畴,并规定,只要同时出现以下三项特征,就可诊断为“恋童癖”:
1.对青春期前的孩子反复强烈地表现出性的兴趣,如性幻想、性冲动或涉及性的行为,这种状态至少持续6个月;
2.幻想、性冲动或行为干扰了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
3.“恋童”者16周岁以上,并且比所针对的儿童至少大5岁。
可见,“恋童癖”确实可以算作是一种精神障碍,但我也从一些资料上了解到:恋童癖患者本身也很可怜。因为不同于正常的同性恋人群,恋童癖患者很多时候根本无法控制自己,最后犯罪、堕落,沦落成这个社会的祸端。
我喜欢孩子们,喜欢这个世界的纯洁美好,我也同情那些被推入黑夜不曾见过阳光的人——他们或许很想走进白日,但没有光的世界连路都看不清。
当然,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我只能把专业问题留给专业人士,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只想让这个世界不那么糟。
三. 情感——人生中一块重要的拼图碎片
我的高中英语老师曾告诉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起就不是完整的,就像是一块残缺的拼图,而人终其一生,就是要找到其它的拼图碎片来使自己更完整。情感就是这些碎片之一,还是最不可或缺的一块。亲情、友情、爱情,我们每个人都会拥有,他们让人更有幸福感,可它们的缺失、扭曲甚至变态也会让人犯罪。
拿《白夜行》中的雪穗(女主)举例,童年时亲情的严重缺失是她日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原因之一。她很不幸,只能在黑夜中行走,但她也挺幸运——“枪虾与虾虎鱼般的爱情”让她有了独特的生存方式——很卑微,但至少能活下去。最后,她终于拥有了想得到的一切,但她的后半生真的辛福吗?至少我不知道答案。
《白夜行》自问世以来,就深受读者喜爱,也获得了一些荣誉——《北京晚报》等都给予了其较高评价。同时,这部作品也被陆续改变成影视作品。
众所周知,只有优秀的作品才能对等换来相应的荣誉。所以,《白夜行》是一部优秀之作。但它真正值得阅读的原因并不是有很多荣誉,而是它能发人深省。
毕竟,“我思故我在”,只有积极有效的思考才能让人生更有价值。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