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虽然有着“诗王”与“诗魔”之称,算是诗界的“大魔王”。但是,在职场,白居易却是妥妥的“傻白甜”一枚,甚至可以说是“傻白甜”plus版。
这话得从白居易担任左拾遗和翰林学士说起。白居易在进入朝廷以前,任盩厔县尉。这是一个正九品上的官位。白居易本人对这个职位非常不满意。他读书读得口舌生疮、头发早白,可不是为了一个九品官位,这个职位压根不能实现他匡济天下、立德立功的宏伟愿望。
正当白居易郁郁不得志的时候,唐宪宗李纯为了巩固皇位,开始广纳天下人才。而此时的白居易虽然官位很低,但文才出众,他已经凭借一首《长恨歌》名闻天下。因此,白居易受到了唐宪宗的重视,由盩厔县尉借调到朝廷人翰林学士。一年后,白居易正式调入朝廷,出任左拾遗,同时为翰林学士。
左拾遗和翰林学士,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官职。拾遗,顾名思义,拾遗补缺。它的主要职责是指出朝廷政策、措施的不合理之处。也就是说,左拾遗是可以名正言顺地、公开地评价朝廷和皇帝的所作所为的。
翰林学士更不可小觑。翰林学士的主要职责是起草朝廷的重要文件,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又有“内相”之称。翰林学士虽然只是一个“差遣”的职位,即今天所说的借调人员。但是,只有深得皇帝信任的人,才能借调为翰林学士。翰林学士的职业前景是相当光明的,很多翰林学士最后都做到了宰相。白居易在诗歌中也写到:“同时六学士,五相一渔翁”。也就是说,与白居易同时担任翰林学士的一共有六人,其中有五个成为了宰相,只有白居易一个人没有成为宰相。
年纪轻轻就担任翰林学士的白居易,为什么最终没有成为宰相呢?因为他得罪了一批官员,尤其是得罪了唐宪宗李纯。得罪官员,如果有皇帝罩着还不至于混得那么惨。关键是白居易狠狠地得罪了唐宪宗。
初入朝廷的白居易,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决心用自己的才能为朝廷出谋划策、兼济天下。他对唐宪宗心怀感恩之心,因为是唐宪宗将他从一个县尉提拔为朝廷重臣。白居易誓要尽心尽责地帮助唐宪宗稳固朝政,为唐宪宗分忧解难。因此,他要充分利用左拾遗和翰林学士这两个重要职务,积极地指出朝廷的不妥之处,以便皇帝能够及时发现错误、悬崖勒马。
对于白居易无穷无尽的拾遗补缺,唐宪宗也会选择性地接受,赢得了积极听取意见的美名,形成了唐太宗虚心纳谏的假象。但是,白居易却不知道见好就收。他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裴均和吐突承璀。这两个人都是帮助唐宪宗登上皇位的人,唐宪宗极其宠信。
首先,白居易反对节度使裴均出任宰相。裴均在皇帝的登基的过程中出了大力气。唐宪宗坐稳皇帝的位子后,就想好好地奖赏一下裴均,他决定将任节度使的裴均调入朝廷任宰相。裴均这个人,平常骄横跋扈。虽然当时各路节度使都俨然一个个小皇帝,但是裴均最为招摇,不听朝廷命令、欺压百姓,无法无天,因而风评很不好。
白居易一听说皇帝要任命裴均为宰相,马上表示反对,并利用自己的左拾遗职务,不断上书历数裴均的种种不法行为,并指出此人人品极其低下,不但不能为宰相,甚至都不能入长安。
白居易接连公开上书,给唐宪宗造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他不得不放弃了之前的打算,将裴均任命为另外一个道的节度使。
但是,裴均仍然不死心,离开朝廷后便将搜刮来的民脂民膏进献给唐宪宗,每次都是数量惊人。有一次,裴均给唐宪宗送了一千五百两银器。这事被白居易知道了,他立刻上书唐宪宗:裴均这个人不安好心,皇帝您可不能要他的东西啊。
白居易一而再再而三地针对裴均上书,让唐宪宗很是恼火。估计裴均也没有给唐宪宗好脸色看:老子扶你登上了皇位,你就让老子当个节度使?还处处听任白居易那小子胡扯。
其次,白居易指出吐突承璀种种不法行为,并阻止他当出兵统帅。唐宪宗特别宠信宦官,其中最为宠信的是吐突承璀,一度将御林军的兵权交给了吐突承璀。白居易曾多次上书指出吐突承璀的不法行为。平日的小打小闹,唐宪宗估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顶多口头告诫一下吐突承璀不要这么高调、不要这么猖狂。白居易也毫无办法。
但是,在一次重要的出兵过程中,唐宪宗任命吐突承璀为统帅。带兵打仗事关国家安危,来不得半点马虎。任命宦官为统帅,完全突破了白居易的认知底线。他立刻上书,指出这是一种置国家安危、官兵性命于不顾的罪恶行为。因为吐突承璀根本不懂兵法,哪能带兵打仗。
在白居易领衔的反对声中,唐宪宗有所妥协,给吐突承璀换了一个官名,由“招讨处置使”改为“宣慰使”,但仍然拥有兵权,是实际的统帅。这种小伎俩并没有逃过白居易的火眼金睛,他看出了唐宪宗的敷衍。于是,他继续拾遗补缺,但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是让唐宪宗越来越讨厌了。最后,吐突承璀仍然带兵出征,剩下痛心的白居易和恼怒的唐宪宗彼此煎熬。
事件发展果然如白居易所料,吐突承璀带领的军队毫无进展。于是,白居易又开始上书,提出要罢免吐突承璀的统帅,并要求他立刻回朝廷认罪。这就让唐宪宗很不爽了。
多次正面冲突以后,唐宪宗火了:这个白居易,明明是我一手提拔的,却处处与我作对。还专挑我宠信的人来反对,让我想提拔的人不能得到提拔。真是一个不识时务的家伙。他还真以为写首《长恨歌》就治理天下了?给他一个左拾遗、翰林学士的职务,他就真可以对我这个皇帝指手画脚了。真真是天真至极啊!
的确如此,白居易天真地以为自己身为左拾遗就要拾漏补缺;身为翰林学士,就要为朝廷出谋划策。他以为,既然皇帝和朝廷如此看重自己,他当然要尽职尽责,不能辜负唐宪宗的提拔和信任了。殊不知,唐宪宗广纳天下人才,只是为了表明自己求才若渴、广开言路的一种姿态而已,唐宪宗真正重用的还是吐突承璀、裴均之流。白居易之类的人才只是粉饰太平的一种手段而已。
所以,刚入朝廷的白居易是一个非常幼稚的官员,他一腔热血、忠于职守,但完全没有看透官场伎俩,也不懂政治手段,不仅得罪了裴均、吐突承璀,并最终得罪了唐宪宗。因此,当有人举报白居易不合礼制、越职等子虚乌有之罪时,唐宪宗毫无犹豫地把他从朝廷开除了,放到边远地区任个可有可无的闲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