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这本小说,是在小学时的课外书上,那时候单纯如我,还没体验到生活的不友好,所以很容易就被这样一本战争年代的小说而感动,以至于当时哭的稀里哗啦的,到现在印象还特别深刻,今日再读,依旧会感动落泪。
故事很简单,小说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主要写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一位小通讯员临时接到任务,要送文工团的女战士到前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
书中并没有过多描绘战争中枪林弹雨的战争场面,而是写了很多小通讯员的生活背景和他与女战士相处的场面,小通讯员才19岁,本来在家乡天目山托毛竹,后来才参了军,想来他的家乡一定很美吧。
小通讯员很可爱,他会在自己的枪筒里插上一朵小花,他也很害羞,会刻意地和同行的女战士保持距离,就连说话时都会脸红,所以后来跟一个新媳妇借被子的时候,没有说清楚原因,才得到了小媳妇的为难。
年轻媳妇才过门三天,后来送出的是一条里外全新的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所以才会舍不得送,但当她知道他们借被子是要给受伤的战士用的时候,还是毫不犹豫地借了出去,得知情况后,女战士和通讯员都感到过意不去。
新媳妇极具青春活力,会因为自己不了解情况为而难了小通讯员使劲偷笑,她虽然并没参加战争,但给予了战争很大的支持,所以最后,就算知道了小通讯员已经牺牲,却还是一针一线地为他缝着衣服,甚至将自己唯一的嫁妆,那个百合花图案的被子也赠予了他。
小说开篇写出了战争年代极具清新淡雅的生活,还有人与人之间那种最真诚,最朴实的人性美,正如被子上的百合花那样纯洁美好,所以最后小通讯员为掩护担架员而牺牲时,才让我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怎么也接受不了。
《百合花》是一首战争年代最为质朴的情感牧歌,虽然没大量描写战争,但也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小通讯员很可爱,也是那样热爱着生活,但是为了战友,轻易地牺牲了自己的生命,那庄严的五星红旗该是多少个这样鲜活的生命才能染成鲜艳欲滴的颜色啊。
最后附上一段《百合花》原文: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
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做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
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
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
我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
我猛然醒悟地跳起身,磕磕绊绊地跑去找医生,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
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
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958年3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