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有《白氏长庆集》。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作于公元78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
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称为"赋得体"。须缴清题意,起承转合要分明,对仗要精工,全篇要空灵浑成,方称得体。
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意思是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茂盛。首句便点明古原和草两个意象,“离离原上草”化用了《楚辞·招隐士》:“春草生兮萋萋。”诗句,离离和萋萋都指草木茂盛的样子。
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年年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意境大不同。这里先写枯再写荣,落笔在“荣”,春草的气象油然而生,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有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使三、四句水到渠成。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它,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斩不尽锄不绝,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又会生机勃勃,很快蔓延原野。
这里不写“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因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这里强调毁灭的力量之大,是为着强调烈火中重生的力量之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绿遍古原。
“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说明生生不息,含义丰富,耐人寻味。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唱叹有味,对仗工整天然,故卓绝千古。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阳光照耀下格外青翠连着荒城。“远芳”、“晴翠”都写草,但是更具体、生动。芳是气味:古原上野草芳香弥漫可嗅,翠是颜色:绿草在阳光照耀下青翠欲滴。
“侵”、“接”二字写尽了野草生机勃勃的蔓延扩展霸道之势,再一次突出生存竞争之强的野草形象。“古道”、“荒城”点题“古原”意象。虽然道古城荒,但是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气息。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又送朋友踏上古道远行,望着萋萋芳草满怀离别之情。这两句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句,看见萋萋芳草更添离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着浓浓的别情,到此全诗结束,显得意味深长!
诗末句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连成一片,意境浑然天成。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
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句句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是“赋得体”中的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