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历史朝代中的唐朝,绝对是最繁盛的一个朝代之一,在当时也是版图最大的绝对强国,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外交还是其他的方面均达到了很高的成就。而在文化这一方面,唐诗是我国绝对的文化瑰宝,同时它也是中华民族十分珍贵而又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闪闪发亮的明珠,而且仅是唐诗便对世界上许多民族与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后人研究唐朝的各方面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意义。而今天,小编来带大家读一首非常霸气的诗,作者便是唐朝诗人王昌龄。
提起王昌龄这个名字,想到的多是《出塞》这一首,只是因为在上学时曾要求背诵。他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更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曾在27岁那年去了边塞之外,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大多熟悉的王昌龄的边塞诗都是在这个时期所作,也是自此留名。可惜他的时运不济,无论是官运还是其他,本是一个很有才华的诗人可以一展身手,却是郁郁不得志,最终更是被暗杀而亡,就此一位文学大家就此落幕,着实可惜。可我们今天要说的诗不是《出塞》却同为边塞诗,也是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从军行七首》,我们今天说起的是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其四》唐代王昌龄
这首诗为七言绝句,一如王昌龄的写作风格特点在这一首中也有着很明显的体现。小编个人是很喜欢王昌龄,同样也很喜欢他《从军行》这一系列的七首诗,而读起其四这一首便可感受到当时王昌龄虽说一介书生,可是却在看到边疆的情况之后内心变得百感交集而写下这样一首诗,是那样的霸气。
前两句画面感十足,好像真的就置身于当时的情景,青海湖上起了雾气遮住了绵延的雪山,在边塞古城的一座孤城之中望向玉门关的方向,与王昌龄身处与同一个环境之中,心境也好像有所感受。只是寥寥数字便好似可以借着王昌龄的那一双眼看到边塞的风光,是那样的广阔无边,边塞的战士们每日的生活、战斗的场景也便是如此,这就是当时塞外风光的一个画面。而王昌龄的这两句诗虽是写景,却依旧饱含着那种复杂而又丰富的感情,有着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以及王昌龄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那种自豪与骄傲,以及他在戍边生活时的孤寂、艰苦之感,这一切的感情都融合在这十四个字内。
而后两句诗与前两句不同,前两句或许还是借景抒情,而这两句却是直抒胸臆。这两句诗句式全篇很是精彩的两句,特别是第三句,这是一句概括性很强的句子,将边关塞外的情况表达的很是具体,那样多的感却仅仅只是用七个字便已是清楚,机器明白。在边塞的漫天黄沙之中,哪怕频繁的战事磨平了战士们的盔甲,可是他们不成功不回乡的信念却很强烈。而结尾好似在感慨与无法归家,却实际上是说在长期的战斗之中信念也变得更加坚定,这是在表达决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同时这也是边塞诗的一大特点,既要去写将士们的豪言壮志,同时也不往介绍战事的艰辛。
王昌龄的这首诗也不过二十八个字却包含了太多,两言为一句,若是少了哪一句都并不算是一句完美的诗句。虽说第三四这两句是直接抒情的方式,可却不是那种空洞肤浅的抒情,同时它正是需要有第一二两句那种表达的含蓄却又丰富的环境描写来衬托。而且这完全可以体现出王昌龄的绝句的一个特点——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这一首四言绝句便是体现。而且,这一系列的七首诗,每一首都别有深意,值得深思,小编也都是很喜欢的,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