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名著《水浒传》而家喻户晓,《水浒传》书中主角人物,在梁山众多兵将当中,坐第一把交椅,“起义军”中一号实权人物。
在《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宋江借宿浔阳楼,孤饮独醉后,念及家乡父老,更叹而立之年,犹未功成名就,便借以酒力,在墙壁上填就一首词牌“西江月”,诗词作罢,心中郁气略有舒缓,宋江一阵大笑后,拿起笔来,在“西江月”下面又写了一首“绝句”。并署名“郓城宋江作”。
下图为宋江所题绝句:
白话译文:
我心在山东,家在山东,如今尽落到这步田地!(“想我宋江自幼读书,少年便结识英雄义士无数”,)我又怎甘像那枯萎的蓬草一样,任风摆布?若我日后大事有成,就算是“黄巢”那等人物,在我眼里也不过是笑话而已。
笔者解读:
黄巢是谁呢?黄巢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说白了,那可是准备灭掉皇上,取而代之的人物,这种人物你都不放在眼里,你要干啥?
透过此诗可以预见,宋江这哪是酒后误题“反”诗?分明是胸中早有此抱负。以前或许是因为有太多顾忌,才未敢有所作为,而今遭遇不幸,正好给了他放手一搏的勇气。
当然,不论宋江的初衷和结局怎样,就单凭这句“他时若逐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便足以令我们对此诗的豪气程度,肃然起敬。
但是,“黄巢”其人,真的就“不丈夫”吗?黄巢的诗词和宋江相比,又谁高谁低呢?
黄巢简介:黄巢,今山东菏泽人。唐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首领,其父为商人,家境富庶,黄巢自幼习文练武,尤擅长骑射之术。
事起关东旱灾连年,偏赋税尤重,致使民不聊生,“黄巢”于公元875年,在兄弟子侄等八人的支持下,领导众农民义军先后与朝廷发生武装冲突,公元877年,黄巢带领义军攻陷郓州,并下令将“节度使薛崇”斩首。
公元879年黄巢带兵将攻占广州,公元880年黄巢攻入长安,得皇帝位,立国号“大齐”。
后于公元884年,在唐朝众将士拼死搏杀下,将败逃的黄巢于“狼虎谷”斩杀,至此,唐末农民起义军以失败告终。
(黄巢诗词详见上图。)黄巢诗作解析:
众所周知,绝句讲究“起承转合”,此诗起句着重描写对时间的期许,这对后面的“承句”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第二句直接写到“我花开后百花杀”,通常来讲,秋季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唯菊花逢秋更盛,但此句的“杀”字,却非常值得玩味,咏菊诗言我花开.百花谢,肯定没有问题,但他偏偏用个“杀”字。这就不一样了。
“你”开“他”谢,这是顺应天时,但“你”开便“杀”,这就显得非常主动和霸气了,此意思分明是在说,“我”若强,必灭“你”。
第三句“通天香阵透长安”,则更值得玩味,你菊花要开就开呗,为什么非要透“长安城”,为什么还非要“布阵”?其所言何意,便不言而喻了。
第四句”:“满城尽带黄金甲”,直接言明了本诗作者的终极目标和心声,“甲”是什么?“甲”是指铠甲.盔甲,引申为兵将勇士。本是淡雅清香的菊花,到了长安城却偏要给“他”穿上盔甲,看来这第三句的“香阵”,也定然是另类的“香气”啊!
菊,本是清净高雅之物,能把此物赋予“万里杀气”的诗者,纵观历史,除了黄巢,还真是难以找到第二家!
结论:
赏读完宋江和黄巢的诗作,我们再对两首诗做一个最后的对比。
宋江所题之诗,先是描写了自己坎坷的生平际遇,而后笔锋一转,以他时若能成就心中所想之大事,如那“黄巢”又算得了什么?
虽语句直白,却并不缺少诗意,似截铁斩钉般“迅猛”,一笔道出胸臆,贵在“疾”。
而黄巢的诗作借以咏菊之名,来表达他对官府的不满,和“取而代之”的宏愿,以及他远大的抱负。虽所表之意近似透明,却偏不明说,如那春燕衔泥,不吞不吐,味得蕴藉,妙在“隐”。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宋江诗词直抒胸臆,显其豪气,见其傲气,黄巢诗词,大气凛然,溢其杀气,见其霸气,故此,二人在诗词领域的对比为一斤对九两,难分伯仲,皆是诗词高手。
但是,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二人的诗词作品,以及二人的生平事迹,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观点,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
声明:
1,本文由本作者原创并独家首发于头条号,禁止抄袭.模仿和盗用,一经发现,必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