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生活的时代,也有自己的朋友圈,也有自己的联系方法、也有自己的交流方式。巴金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文学大师,也是一位高产的作家,更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那时,没有微信,巴金在朋友圈活动的方式,靠书信往来。
巴金的爱人,就来自他的“朋友圈”。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女孩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并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位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
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名叫陈蕴珍,是第一位也是惟一一位让巴金动情的女人。近日,“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信札展”来到上海徐汇艺术馆,恰逢巴金115周年诞辰,巴金回到了上海,也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展览“亮”出巴金与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曹禺、叶圣陶、冰心、沈从文等四十余位友人及其家属的往来手札,这些友人、作家均在上海工作或生活过,可谓是巴金“朋友圈”的一次亮相。看看巴金的“朋友圈”,我们就能够读懂巴金为什么能够创作出《家》、《寒夜》、《随想录》这样思想性强,艺术水准较高的作品。
展览“亮”出巴金写给朋友的信:“少抱怨,多做事,少取巧,多吃苦”。这是写作之经验,也是做人之真谛。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主席铁凝看到巴金写给朋友的信后说:“作为巨人的巴金先生,他的伟大正在于他是如此质朴。”巴金的“朋友圈”,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是一群有着共同志向的人,也是一群努力向上的人;他们谈得来,他们相互鼓励,他们总是有共同的语言、才有说不完的话。在今天看来,这个“朋友圈”谈的话题很“专业”,甚至高大上,却是劝人多做事,少抱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巴金努力的身影,追求的脚步。
在“朋友圈”,巴金并不总是谈论高大上的话题,更多的时候谈生活,谈友情,谈相互关照。对于巴金先生长期的关怀,曹禺先生真诚地致谢:“我想起半个多世纪以来,你对我极深的帮助、友谊。你介绍我入了文艺界,你不断给我似火的热情,我有许多缺点,你总是真诚地指出来。回想许多事,我能有你这样兄长似的朋友,我是幸福的。”这是对巴金为人的赞许,读读“朋友圈”里说的话,我们就能悟懂巴金为什么能写出那样富有人情味的作品。
巴金的“朋友圈”,都是成绩斐然的大家。这使我想起“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句话,这句话出自《战国策·齐策三》,用于比喻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则分开,是朋友之间门当户对、志同道合的统称,也是建立“朋友圈”、巩固“朋友圈”的基础。只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组建起来的“朋友圈”,才有话说,才有说不完的话;至于谁是“群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有共同的话说,有大家都感兴趣的嗑唠。
“朋友圈”远离庸俗,是巴金“朋友圈”给今天我们“朋友圈”的一个启示。虽然“朋友圈”是一个私密的空间,却应该以真诚、友善、平等相待,却应该拒绝暴力、低级、血腥,就是不能做到“高大上”,也要彼此尊敬,也不要信口开河,更不要口无遮挡,污染“朋友圈”的生态和环境。“朋友圈”应相互鼓励,搀扶着前行,这样的“朋友圈”才会让人称赞。
巴金“朋友圈”充满了正能量。有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出自晋朝文学家、哲学家傅玄《太子少傅箴》,意思是你生活在好的环境会受到好的影响,生活在坏的环境里会受到坏的影响。你“朋友圈”是些什么人,你就会成为什么人,这话是有一定道理。
本文链接:http://www.71.cn/2019/1202/1068814.shtml(转载请保留)
作者:唐剑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