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励志名言 > 巴黎圣母院经典语录-《巴黎圣母院》:雨果的成名作,小说折射的是当时法国社会的现实

巴黎圣母院经典语录-《巴黎圣母院》:雨果的成名作,小说折射的是当时法国社会的现实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3-29 01:41:08
阅读:

严酷只能吓唬人们的心,凛冽的北风刮不掉行人的外衣,太阳的光辉照到行人身上,却能使人渐渐热起来,自动把外衣脱掉。——维克多·雨果《巴黎圣母院》


说到法国,大家很容易回想起巴黎。而说到巴黎,则让我想起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雨果是法国19世纪的"国民作家",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集大成者,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法国和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盛誉。在文学创作以外,雨果还积极参与法国的政治运动,致力于法国历史建筑的保护,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产。在他看来,"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


因为亲身经历着那一场场的黑暗,也感受着社会的阴暗面,雨果的作品大多都是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揭露拿破仑三世统治后底层人民的悲惨。看似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实际是为了揭露社会的黑暗和残酷,而这一切的背后则是对法国的热爱。


雨果在法国算得上是一个"国民作家"。他是为数不多的在死后享受到国葬待遇的作家,超过200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游行,最后差点演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他也是一个相当有民主精神的作家,一辈子都很积极地参与法国的政治运动。因为反对拿破仑三世的统治,他离开法国流亡了差不多二十年。而这一切,是他让《巴黎圣母院》成为经典的基础。


雨果的成名路,《巴黎圣母院》是偶然,也是必然

现在我们谈起雨果,一般都会先想到他的《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大多数法国以外的读者都是通过这两本小说认识他的。可是实际上,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之前几乎没有写出什么影响很大的小说作品。为什么呢?因为他一直在写诗歌和戏剧。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一直处于一种动不动就要闹革命的状态。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议会开了好几轮,砍了国王的头,不同的派别接连掌权,互相送对方上断头台。经历了拿破仑和查理十世的短暂统治之后,1830年又爆发了七月革命。在这样的环境以及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的双重影响下,法国文学界终于也在英国和德国之后投身于浪漫主义运动了。这是一场席卷一切艺术形式的运动,注重个人主义和炽烈的情感表达。现实生活中秩序的崩塌以及名利至上的价值观唤起了作家们对过往时代,尤其是对中世纪的向往。


19世纪初的法国小说还处于比较贫瘠的状态,大革命过后,浪漫主义的战场是从巴黎的剧院开始的,雨果正是其中的一名主将。不过,直到1830年他的剧本《欧那尼》成功上演,宣告了浪漫主义戏剧对伪古典主义的基本胜利后,他才想起来自己还有一本小说的合同在身,开始专心写《巴黎圣母院》。整本书的写作只用了六个月的时间,几乎称得上是一气呵成,成就的却是一部史诗级的作品,生动地还原了中世纪巴黎的风貌,呈现了一幅从国王到乞丐的法国人民的全景图。


在进入正题以前,雨果写了两篇类似前言的东西,其中第二篇是1832年再版时跟另外三章一起加进去的。我们按照时间顺序,先来看第一篇。1831年的这篇前言非常短,主要解释了作者写这本小说的灵感来源。按照雨果的说法,有一次他去爬圣母院钟楼的时候,看到墙上刻了一个希腊词,"命运"。他觉得自己受到了这个词的感召,用文学家的话来说,就是它"蕴藏的宿命、悲惨的寓意强烈地打动了作者"。这座钟楼现在还在,游客想爬上去还得交点儿门票钱,但是想要找到这个词已经是不可能了,因为雨果在前言最后说了,不管是刻下这个词的人,还是这个词本身,都已经消失不见了。


看似是受到命运的感召,在我看来,倒不如说是雨果在这个压抑时代里对国家的怒吼!我们为这本书感动的与其说是艾丝美拉达和卡西莫多的爱情,倒不如说是在那个年代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但没办法发泄出来,只能通过一个爱情故事而揭露社会现实。


这本《巴黎圣母院》看似是一本爱情故事,但其背后所隐藏的人性、贪欲、正邪,都让人无比的感到痛恨和无奈。我们都希望每个故事可以有一个圆满的结局,但事实是它的结局让我们在惋惜的同时,不免带有一丝庆幸。


所谓的爱情,根本不是爱情,从头到尾都是人性的欲望

神父弗罗洛看似是一个"清心寡欲"的人物,可他的弟弟被他养成了一个小混混,他所追求的真理只让他走入了死胡同。


这种"求而不得"正是让他收养卡西莫多的原因。为了探索真理,他求助于炼金术这类神秘主义的歪门邪道;他非常讨厌女人,甚至连公主都不准踏进圣母院。


在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弗罗洛的种种感情已经压抑到了快要爆发的地步,而艾丝美拉达就像是点燃他的火种,艾丝美拉达的美让他意识到自己之前一直在追求的真理都是空洞的,根本毫无意义。他感到命运在无情地折磨他,偏要把一个得不到的女人推到他面前,欲望和自省几乎要让他发疯。也正是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过去古典主义所推崇的完美而坚定的主人公被完全颠覆,变成了一个挣扎的、敏感的,却也更加真实的人。正是他,把卡西莫多带进了圣母院,为这个地方找到了灵魂,带来了一些生气。


细想一下,弗罗洛对艾丝美拉达是爱情吗?不是的,我认为弗罗洛只是在艾丝美拉达身上看到了他之前所追求的一切毫无意义。他之前所坚持的根本不是正确的。弗罗洛对艾丝美拉达的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贪欲。而这"贪欲"的背后,是他对自己的深刻自我怀疑和催眠自己之前所走的路都是正确的。


那卡西莫多对艾丝美拉达是爱情吗?


卡西莫多因为劫持艾丝美拉达的行为受审,不幸的是,他和法官都是聋子。在一出近似闹剧的审判后,卡西莫多被判接受鞭刑,外加在耻辱柱上示众两小时。


卡西莫多被第二次带往河滩广场,这回留给他的只有厌恶和嘲笑。他向围观的人群讨水喝,唯有艾丝美拉达回应了他的请求。后来,法庭指控艾丝美拉达刺杀了弗比斯,判决认定她会巫术,将她屈打成招。副主教弗罗洛到监狱里找她,要求她在绞架和自己之间做出选择,还骗她说弗比斯已经死了。艾丝美拉达绝望地拒绝了弗罗洛。正当人们要吊死艾丝美拉达时,接着卡西莫多突然现身,把艾丝美拉达救走,安置她躲进圣母院避难。


后来,弗罗洛因为对艾丝美拉达的占有让艾丝美拉达选择死亡。卡西莫多把看着这一切发生的弗罗洛从钟楼上扔了下去。他流着泪悲叹自己唯一爱过的两个人都死了。当人们来为副主教收尸时,发现卡西莫多已经从圣母院里消失了。两年后,在巴黎城外的一处地窖里,他拥抱着艾丝美拉达的骨架被人发现。当人们试图把遗骸分开时,他们同时化作了灰烬。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卡西莫多对艾丝美拉达的感情,与其说是爱情,不如说是感恩。他感恩艾丝美拉达在他受苦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帮助他。还记得《奇葩说》里,柏邦妮说,"心里全是苦的人,要多少甜才能填满啊。"马东却回复:你错了,心里有很多苦的人,只要一丝甜就能填满。在我看来,对卡西莫多来说,艾丝美拉达就是那"一点点的甜",他知道自己长得丑,但却有一个好看的女子愿意帮助他,他知道他是被爱着的。


这是发生在巴黎圣母院的故事,表面上看着是因为爱情所引发出来的纠葛,可实际上却是弗罗洛的贪欲和自我怀疑,卡西莫多的感恩让这场故事跌宕起伏。说是因为一个女人,一份爱情,这背后却是人性的贪婪、怀疑,与救赎。


那么多的建筑,为什么偏偏是巴黎圣母院?看似是命运的感召,实际上是对时代的救赎

当时,在各个派别反复革命的过程中,巴黎的市区已经是一片狼藉了。拿破仑上台后,为了彰显自己的新统治,又是一通改建。再加上教会的势力逐渐衰落,不少教堂都被拆除。为了建造新的居住区,又拆了不少历史建筑。对此雨果非常看不惯,立志要保护巴黎所剩不多的历史建筑,在《巴黎圣母院》的两个版本之间,他还写过一篇名为"向破坏者开战"的文章。


巴黎圣母院建于中世纪,前前后后一共造了三百多年,是哥特建筑中最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它是巴黎名副其实的中心,是巴黎的零点,行政区域由圣母院开始向外划分,距离由它开始计算。它和王室的联系非常紧密,从它建成开始,好几个国王在这里结婚、出征、接受洗礼,就连拿破仑称帝的时候也选择在这里举行加冕典礼。


小说里,路易十一听说贫民在围攻圣母院后气得暴跳如雷,说他们是在围攻"我们的女主人",是在"与法国王室为敌"。圣母院是一个非常神圣的存在。所以艾丝美拉达这个死刑犯在进入圣母院之后,就得到了保护,一般人是不能进去把她抓出来的。国王在下令绞死她后,还要跪下祈求圣母的原谅,发誓下不为例。


我认为,巴黎圣母院的建造过程也是十二世纪巴黎迅速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了这座城市如何崛起,如何成为经济、文化和国王统辖下的行政中心。正如雨果在这一章里所描述的,这座建筑承载了太多的历史痕迹,甚至已经变成了一个"活物"一样的存在。


雨果的写作手法都像是从这座建筑身上借鉴来的:圣母院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繁简和明暗的对比都是非常强烈的。随着时间的变化,圣母院的外观不断在改变,吸收了各个时间段建筑风格的特色,但它的内心还是古典的;就好像小说在描写人物时大量运用了对比法则,在悲剧的叙事框架里杂糅了历史剧、讽刺喜剧、诗歌等元素,但它的本质还是对"美"的追求。


不仅如此,大革命过后,由于波旁王朝的倒台和宗教势力的衰微,很多浪漫派的作家不再认为个人命运是由上帝、皇室和宗教势力决定的。相反,他们认为是自然和人类的行为决定了个体命运的走向。但是雨果跟他们不一样,他在很多诗歌里都颂扬"爱"这个概念,认为爱才是人类在这世上的终极命运。对他来说,爱既是人类生命的开端,也是终结。


看完《巴黎圣母院》,我发现,在雨果的写作里,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巴黎不再仅仅是一座城市,它还成为了自由和人性的象征。巴黎圣母院又是一个超越了时间和所有王权统治的存在,与往昔的光荣、信念和伟大联系在一起。对雨果来说,巴黎圣母院是整个时代的象征。同时,它不仅代表着雨果对当时法国政治的不满和失望,更代表着他对法国未来的期盼和信心。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