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子手歌者薛之谦的名言是“我的梦想是世界和平”,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是好笑的。这个世界从未和平过。
政治上的歧见,在人性挣扎的宏大叙事面前,显得黯然失色。战争,对任何一个民族都是一件极具摧残的事。战争的双方都是两败俱伤。就算是战胜国,你也会付出伤亡的惨痛代价。
那些苦难,早已摧残了整整一代人。一场世界大战中的人,选择更是少之又少。万事都无能为力,只有幸存,这算是一场微尘的悲剧了。活着,比死更难。
战争是残酷,它使得人的生命如同草芥,生存与死亡变得如此的模糊,在很多时候死亡简直是一种黑色幽默;战争是荒谬,它可以打破所有的常规定律,打破所有的价值标准,打破所有的伦理道德,也可以让原本天真无邪的孩子成为恐怖的杀人机器;战争是谎言,国家的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炮制出无数美丽的谎言来奴役无辜的人民充当炮灰,而对此无能为力的平民只好用同样美丽却无奈的谎言试图来保护自己所珍惜的人;战争更是骗局,根本就没有什么英雄,没有什么伟大的胜利,没有什么自豪感,只有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失去自我的无尽深渊。
也许像我们这种生在和平发展时代的人,是无法想象战争所带来的摧枯拉朽的破坏力的,一场非人的战争所带来是什么,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而我知道的只是,当你有一天发现,你曾经所努力的、所信仰的、所追求的其实都是一场谎言,我想那个时候,那一瞬间,你感到的不是激动、愤怒,而是绝望,是万劫不复的心灰意冷。
所以,我的梦想也是世界和平,人世安宁,做点自己想做的,夜夜安眠,日日安稳。
导演: 肯·安纳金 / 安德鲁·马顿 / 伯哈特·维奇 /达里尔·F·扎努克
1944年6月6日,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说:“无论对于盟军还是我们,这都将会是最长的一天。”这是登陆诺曼底的第一天。
人们始终不会忘记这“改变世界的一天”。这一天敲响了纳粹的丧钟。
美军上校泰勒是这场战争的一个缩影,登陆场上的士兵只有2个选择:已被打死或者将被打死。
影片结尾,身负重伤的军官对一个一直迷路找不到队伍却侥幸还活着的小兵边吐着烟圈边慢慢说道:“战争就是这样,我瘸了,他死了,你迷失了!”。
上帝站在哪一边,最初谁都不知道。当勇气超越了死亡带来的胆怯与血腥,胜利就成为必然。
鬼子来了
导演:姜文
在那个叫挂甲台的小村落里老百姓无知的固守着自己的善良,却悲惨的被鬼子集体屠杀。
习惯了被压迫的老百姓已经对于尊严的事情麻木了,为了生计这样的眼前利益而过分乐观的活着。
很多时候,不是别人的凶残和强大,而是我们自己的愚昧和自残。
马大三最后是含笑而死,但他笑的是什么?是对日本人嘲笑,对着的是日本军人当时在中国所具有那种罪恶、凶残灭绝人性的罪行;是对围在四周看热闹以及宣传仁义道德官方政策的那些民众,他们愚昧的念头,终将会像他一样得到深刻的教训的。
姜文说:“爱国主义不需要唤起,只要一个人还知道自己是谁,对自己的人格有一定的尊重,他就会爱自己的祖国。”认同之。
紫日
导演:冯小宁
没有英雄、没有游击队、没有枪林弹雨、没有地下工作者。
一个中国农民、一个日本女孩、一个俄罗斯女军官。
当三个生活轨迹文化背景政治态度完全不同人的命运在同一片土地上被紧紧捆绑到一起的时候,在涉及生与死的瞬间,每个民族最纯朴的个性不可避免的被显露无遗。
在浩瀚的林海里,无数的未知,艰险等待着3个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并各自满腔悲愤的人。他们所能思考的唯一目标,不是报仇,不是痛恨,而是活下去,活着走出这森林。
经历患难之后,幼稚的秋叶子仍然坚信日本人不会伤害自己的朋友,将他们引入日本军营,最后也是因为这份对于自己民族的信任,丧命于日本法西斯之手。
活下来的人都活了很久,因为再没有什么能把他们打倒,因为“一定能活下来”这句话深深的扎入他们的心里。
纽伦堡的审判
导演:斯坦利·克雷默
“纽伦堡审判”是二战结束后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对德国首要战犯进行的审判,控辩双方同等水平的公正角力、抗辩式的庭审制造出了巨大的张力。
倾听敌人的声音,反思自己的罪恶,坚定公正的判断,以直报怨而非以牙还牙,确是知易行难。
最好,海伍德法官绝然相反地说:“依据政治信仰而杀死孩子,似乎是那么的理所当然!我们的国家至今还在叫嚣着为了保卫祖国、为了生存!在生死攸关的时候,恰恰能体现出这个国家代表的根本价值——为了苟活而不择手段!请问,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今天,让世界注视这里吧:正义、真理和每个人的价值!这才是我们代表的价值!”
钢琴家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人性与一个人是哪国人、哪个党派的人没有太多关系。
二战期间,除了辛德勒和韦恩,还有约翰-拉贝,他也曾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了数十万中国人的生命,尽管,他是纳粹。
一个人的好坏,与他加入什么党派无关,与他处在什么环境、受到什么教育有关。
当Szpilman最后与德国军官面对面,弹起肖邦的《第四钢琴叙事曲》,从生疏到娴熟,那是从对生命的绝望到忘记生与死的距离。
光荣之路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三位完全无辜的士兵送上了处决的刑场,成为人类罪恶的牺牲品。一个冠冕堂皇的军事法庭可以毫无顾虑的夺去他们的生命。
敌国的歌声很快就被接受,伙伴被处死的军人纵声欢笑。这些都是对战争目的何在的讽刺。他们不过是任人摆布的棋子,即将踏上另一场不知目的的战斗,成为炮灰。
对于战争而言,这条所谓的荣光之路通向的总是死亡。
桥
导演:哈·克尔瓦瓦茨
89年东欧巨变,终于从统一于分裂。铁托执政的那个时代真的一去不复返,在铁托死后,不同民族主义的矛盾反弹。
工程师亲手炸掉了他的杰作并同大桥一起粉身碎骨,战斗小组除了老虎和那个长得很酷的飞刀手,都牺牲了。年轻的脸上泥水血迹泪痕交错,眼里是纯粹的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眷恋渴望。
影片很干净、明亮,美的让人伤感。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南斯拉夫。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
导演:哈·克尔瓦瓦茨
故事发生在二战后期的萨拉热窝,这座城市在历史上曾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设置抓捕瓦尔特的陷阱张网以待,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走着,老钟表匠在木制挂钟的下面摸出一支转轮手枪。语重心长的对徒弟再三叮嘱“要好好干,好好学手艺,一辈子都用得着的,不要虚度自己的一生。”
这位受到人们尊敬的老人迈着坚定稳健的步伐迎着死亡走去。英雄的老战士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了游击队的危急。
党卫军上校冯-迪特里施最终还是败在了如幽灵般的瓦尔特手下。就在离开这座城市的时候,走在高地上,边走边叹息:“唉!太有意思了!我一来到萨拉热窝就寻找瓦尔特,可是找不到,现在我要离开了,总算知道了他。”
他停下了脚步若有所思地望着迷雾中的萨拉热窝,说出了影片中流传最久,最脍炙人口的一句台词。“看,这座城市,它,就是瓦尔特! ”
导演:刘易斯·迈尔斯通
青年士兵保罗·鲍曼的视角,战争不再充斥各种意义,只是直面死亡、离别、恐惧、饥饿……人间炼狱般让人疯狂。
稚气未脱,朝气蓬勃的学生兵饿得四处找吃的,被吓疯,一个接一个被炸死,炸得缺胳膊少腿,而又是那么真切地对生命充满留恋;敌人真的那么可恨吗?那被主人公失手杀死的敌人的怀里一样揣着妻儿的相片。我们为什么要互相撕杀?
当保罗于休假期间向平民们诉说战争的残酷时,被爱国狂潮彻底冲昏头脑的民众们却毫不领情。心灰意冷的保罗提前结束休假返回战况愈加惨烈的前线,目睹了战友的接连阵亡,自己亦在于战壕中像童年那样伸手捕捉一支蝴蝶时,不幸被流弹击中。
此时距离停战只有一周时间,德国报纸的标题为“西线无战事”。
无主之地
导演:丹尼斯·塔诺维奇
导演曾说,自己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巴尔干,有拍摄大量战争纪录片的切身经历,作为一个波斯尼亚人,战争是他心头永远挥不去的梦魇。为了缓解这种无时不在的痛楚,他选择了幽默。
可幽默被人们误解得太多,它不仅是暂时止痛的麻醉剂,也是一把刀,在灿烂的太阳下闪着刺目的光芒,刀尖上可能还滴着波斯尼亚人或塞尔维亚人的血,尼诺和西基的血,我或者你的血。
战争也许会有正义的名义、信仰的名义,一旦发动,却没有哪一方是绝对无辜的,受伤的也不会只有一方。
绝望之后,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一次无法选择的选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一场战争中,生命到底处于什么地位?
伊万的童年
导演: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 / 爱德华·阿巴洛夫
小男孩伊万,因为家人被德军杀害而走向复仇之路。回忆和恐怖幻想在摄像机快摇,印象主义手法和幽暗下的硬光照射都让人了解到战争在伊万的内心深处是多么火烈。
脱离出幻景的美好之中,马上步入眼球的就是战乱岁月的昏暗与可怖。
这个营地坐落在一个断壁残垣的小村里,指挥所恰恰在废弃的教堂中。掉落的十字架折射着惨淡的阳光,被炸毁的圣像画、那个掉落的钟,当钟声被敲响,宗教的审判意味就突显了出来。
战争让伊万困惑,他不明白为什么要互相杀戮,但他又已然相信这种状态就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
伊万的人生是时代的悲剧,冰冷的战争是人类的悲剧。
现代启示录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一个自以为文明的世界,一旦进入到一个被他视为黑暗的世界中,究竟是能够像自己所想象那样把文明带入黑暗世界,还是就此沉沦于黑暗世界中?这一问题具有永恒的意义。
威利上尉是优秀的军人,但是战争在锻造他的同时也给了他无法磨灭的烙印。他已经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他只有渴望回到战争中去,终于下一个任务来临了。
叛变的科茨是绝望的。一开始他坚信自己的正义与理想,相信战争的正义性,但是当他真正经历过战争,直面人性的恶,黑暗的心,他才疯狂了。科茨先是对美国失望,不想再做美国军人,然后是对越南失望,不想做越南杂牌军领袖,最后他对自己也失望了,他决定不再做自己。
在越战的最深处,在湄公河的最深处,在人性的最深处,撒旦就坐在那里,他在等候一个来杀他的士兵,或者在等待一个继承者。
悦读纪
微信:elaine-reading
我们活的深刻,我们绝不肤浅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