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重温老电影《巴顿将军》。巴顿是让人热血沸腾的“急先锋”,无论是接管军心涣散的第2军北非登陆,还是指挥第7集团军开辟意大利战场,或者指挥第5集团军诺曼底登陆,他都是盟军“头号先锋”,数百万盟军几乎都是跟着巴顿军团的“补充部队”。
巴顿以身作则、训练严格、热衷战斗。在巴顿眼中,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平等博爱都是谎言,军人的任务就是消灭敌人。既然美军有世界上最好的训练、最好的装备、最好的补给,它的任务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坚守阵地是敌人的事,马革裹尸是敌人的事,美军的任务是夺取胜利。每位士兵都应该为自己参加了战斗而自豪,而不是留在路易斯安那洗厕所。
巴顿将军接管任何一支部队,即使刚刚溃败的军队,他都有办法将这支军队训练成一支铁军,然后带领他们赢得胜利。当然,巴顿个性太强,也造成了一些麻烦。例如与友军特别是英军主帅蒙哥马利关系紧张,与新闻记者发生直接冲突,辱骂甚至殴打厌战怯战的士兵,对盟国苏联不友好。不过,这也是能力强大的人性格所难免的,他把主要精力用在军事业务上,也就会忽视调和人际关系。专业能力强的人,往往智商高情商低,巴顿也不能免俗。
巴顿将军最大的幸运是他有一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上司,这就是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与巴顿的组合堪称完美——艾森豪威尔帮巴顿协调人际关系、提供全面支持,巴顿放开手脚率领大军冲锋陷阵。从北非登陆到西西里登陆,从诺曼底登陆到阿登反击战,巴顿的军事才华得到全面施展。如果不是艾森豪威尔为了盟军内部团结对英军主帅蒙哥马利做了不少妥协,也许巴顿大军在就解决了意大利战斗与法国战斗。
当然,巴顿认为苏联是比纳粹德国更可怕的敌人,主张接受德国“有条件投降”联合德国进攻苏联,这在当时看来是有些“超前”。巴顿只需要争取战斗胜利,只需要对自己负责;而艾森豪威尔缺需要对美国政府负责,需要减少美国的伤亡尽量廉价赢得战争胜利。因此,艾森豪威尔阻止巴顿将军抢占柏林或者布拉格,阻止巴顿将军与苏联红军发生冲突。历史不能假设,如果英美盟军背弃“不单独媾和”的华盛顿26国会议精神接受德国“有条件投降”(例如保留德国政府与军队但纳粹党必须下台),联合德国进攻苏联,那么“冷战”也许就没有必要,至少苏联力量会退出东欧甚至乌克兰、波罗的海地区、白俄罗斯等地。当然,美国显然不愿意为了“欧洲利益”付出如此昂贵的代价,有斯大林保证不越过易北河足矣。
艾森豪威尔尊重英军主帅蒙哥马利,称赞他是最优秀的将领,保持英美同盟团结一致;艾森豪威尔宁可放弃柏林,减少美军至少十万人伤亡。面对朱可夫,艾森豪威尔称赞他是天才将领,并说会有一种用朱可夫命名的勋章来激励那些英勇战斗的军人,而巴顿却说朱可夫是混蛋。看看艾森豪威尔擅长称赞他人,巴顿总是看不起同僚看不起盟友,如果没有艾森豪威尔的“居中协调”,也许巴顿早就被遣送回国了。
“将帅和睦”在抗日战争时期最经典的是俞济时、王耀武的74军,在国共内战时期最经典的是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俞济时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作为蒋介石的外甥可以化解诸多矛盾,王耀武擅长指挥作战,这就有了74军从1937年到1944年的辉煌。陈毅与毛泽东是井冈山“老交情”又是“诗友”,帮助粟裕调和山东八路军与华中新四军关系,粟裕在陈毅支持下放开手脚专心致志指挥作战,也就有了从华东野战大放异彩,甚至歼敌数量位列四大野战军之首。
能冲锋陷阵的是将才,能调和诸将的是相(帅)才,能调和将相(帅)的是君主之才。艾森豪威尔能协调好巴顿与布莱德利、克拉克等美军将领关系,能协调巴顿等美军将领与蒙哥马利等英军将领关系,能协调盟军与苏联红军关系,这已经是“军人政治家”之才,后来艾森豪威尔两任总统也就不让人意外。陈毅在“新中国”担任过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与中央政治局委员,这已经是“入阁拜相”;粟裕既没有担任副总理,也没有进入中央政治局,这也说明“将帅”还是有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