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西流传着一句话:“上帝花了6天时间创造世界,而把他的第七天献给了里约热内卢。”从空中俯瞰,科帕卡巴纳海滩宛若一弯新月,与远处的基督山、面包山共同勾勒着这座“天使之城”的非凡。海滩上高高竖起的五环标志,吸引着不同肤色的人们:奥运会就在眼前。
这是现代奥林匹克盛会120年来首次登陆南美大陆。里约喊出了自己的口号“一个新世界”,预示着这将是一次与众不同的奥运之旅。4年前,伦敦奥运会闭幕式上的“里约8分钟”,球王贝利与一名清洁工共舞桑巴的场景至今令人难忘。4年后,被各种唱衰所裹挟的里约,依然不改创造历史的信心。新的奥运之变,或许就从里约开启。
变化一:“简装”的奥运会是否魅力依旧?
如果时光倒转回7年前,里约之所以能击败芝加哥、马德里等强大对手,获得奥运会举办权,固然与当时巴西欣欣向荣的经济形势有关,而里约所代表的奥运新版图,亦是投票天平倾斜的关键砝码。
奥运会跋涉了120年,终于登陆南美大陆
1896年,法国人顾拜旦开创现代奥运会时,“国际化”是其追求的至高目标。但直到68年后,奥运会举办地才打破欧洲和美国的垄断,逐步拓展到亚洲、大洋洲以及北美洲其他国家。奥林匹克运动若要永葆生机,需要新鲜血液、多元化的参与力量。正如里约奥运口号所传递的理念——团结、尊重多样性和对改变的渴望。
每一个东道主都以“独一无二”为座右铭,但历经百年、声望日隆的奥运会,早已形成庞大和复杂的“巨无霸模版”。自1980年以来,夏奥会的比赛项目增长了50%,参赛人数翻了一番,相对应的赛事保障人员是当时的3倍以上。办赛成本飙升,在某种程度上,奥运会渐成“有钱国家”的专利。
没人预料到,申办时头顶“金砖四国”光环的里约,会衰退到眼下的尴尬境地。但这种“意外”或许让奥运会加速“平民化”,创造更多国家敢于接棒的可能。里约奥组委主席努兹曼坦言,“当我们感觉到这些问题,我们就以一种不同的方式来办奥运,而这也改变了未来奥运会的举办方式。”事实上,从豪装到简装,并不会折损奥运会的魅力。“新的眼光,新的英雄,新的榜样”,里约奥组委如此阐释体育变革的力量。
国际奥委会大刀阔斧的改革中,也选择给予主办国更多自主权。“现在是一个麻烦很多的世界,变化太快,所以不要用传统、静止的观念来看待奥林匹克”。从上任开始,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反复表达这一概念。当他抵达里约后,并不太在意筹备工作的一些纰漏,“在这里,你已经可以感受到奥运会的能量。”
而巴西人天性中的奔放与自由,在奥运模式的巨大惯性下,创造着一连串的变量。本届奥运会的颁奖仪式,大胆融入“个性化”创意。当马术、击剑等项目颁奖时,依然是传统的“正装”套路;篮球、排球等项目,颁奖人员则穿着橙色条纹夹克,伴着流行音乐出场;如果是沙滩排球、小轮车等炫酷项目,现场会响起巴西特色的嘻哈音乐,颁奖者卷起袖子,说不定还要摇摆几下。这不仅在奥运舞台是头一次,更与国际奥委会“增强吸引力”的主张不谋而合。
带有桑巴风情的颁奖仪式让人期待
变化二:金牌数≠体育生命力
对参赛代表团和运动员而言,实现梦想从来不是轻松的旅程。奥运奖牌榜的排位之争,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实力的全景扫描,也是世界体坛格局四年一度的整体亮相。
从上世纪60年代前的美、苏轮流领跑,到民主德国加入竞争,奥运奖牌榜渐成“三国鼎立”之势。上世纪90年代,独联体、俄罗斯取代苏联,与美国竞逐榜首位置。2000年悉尼奥运会堪称分水岭,美国、中国、俄罗斯逐渐占据第一集团,每届这3个体育代表团所获金牌数均占到总数的三成以上。
看似稳定的奖牌格局,从伦敦奥运会已显现变化,并可能在里约进一步颠覆。俄罗斯不再坚持竞技体育举国体制,整体竞争力近年来加速下滑,而里约奥运会前曝出的“有组织使用兴奋剂”丑闻,致使代表团中近1/3运动员被禁赛。这意味着,里约的榜首之争将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展开。而依照人才培养周期,俄罗斯恐怕短期内难返第一集团。
伦敦奥运会,东道主闯入奖牌榜三强,展开了新的格局
金牌分流、诸强并起的格局,可能在里约奥运会愈加明显。近两届奥运会,均有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登上奖牌榜,明显高于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75个。现在,越来越多来自体育小国的运动员赴欧美训练,迅速提升了竞技水平。大量外籍教练的流通与共享,也使得很多国家的弱势项目补齐短板。当“世界是平的”成为体育的注脚,竞技场上的差距也会随之变小。
奥运主办国往往产生“东道主效应”,但巴西代表团并不具有左右奖牌格局的力量,毕竟他们上届奥运会仅仅获得3枚金牌。为在家门口交出一份满意的成绩单,巴西政府从2012年开始发起“奥运奖牌行动”,希望凭借史上最大参赛阵容和大量“外卡”,跻身奖牌榜前十。不过,看看里约沿海公路上的跑步人群,海滩上数不清的球门、球网,贫民窟随处可见的足球少年,对体育的热爱与追求,其实并不在于金牌的多寡。
这些足球少年的存在,蕴藏着巴西体育的勃勃生机
8月3日,奥运村升旗仪式上,来自叙利亚、南苏丹、刚果(金)和埃塞俄比亚的10名难民运动员,站在了世界的聚光灯下。这是奥运历史上首次迎来一支由难民组成的代表团。刚果(金)选手波普勒·米森加说:“体育改变了我的生活,体育代表着希望,消弭我们心头的悲伤。”很多时候,体育无法摆脱政治的羁绊、战争的摧残,但以平等参与的身份,汇聚在五环旗下,何尝不是超越一切的力量?和平、尊严与梦想,让奥林匹克历久弥新。
变化三:新媒体爆发,直播“无处不在“
从中国飞往里约,通常要30多个小时。漫长而遥远的旅途,打消了许多人前往奥运会观赛的计划。以往,亲临现场或看电视直播是直击奥运的最好方式,但移动互联网创造了新的视界。
国内一些媒体预测,由于时差等原因,里约奥运会在中国的收视率或将大幅下滑。在体育学者易剑东看来,北京奥运会后,民众对奥运的热度降低已是整体趋势,但在新媒体可能再次爆发。7月31日,“俄罗斯举重队全员禁赛”的话题登上了新浪微博热门搜索榜,关注人数近8万。网友之间的分享和交流更为便捷,某种程度重新唤起大众对奥运的热情。
依托于社交平台,运动员与大众实现“面对面”交流,更为亲密的互动。8月3日,中国游泳队队员刘湘在微博上晒出自拍照,在泳池边笑容灿烂地比着“剪刀手”。她留言说,“跟你们相差11个小时,我已经练完准备休息了,早安,晚安!”微博刚一发出,很多网友就像朋友一样为她打气,“最后一搏,加油!”
4日,刘湘晒出视频,直播自己当天的训练,更是尽显活泼个性
国际奥委会也顺应新媒体的潮流,主动求变。一个24小时奥运频道即将开播,奥运会从四年一度的“节日”变得常态化,在非奥运年也能吸引年轻人和奥运铁杆粉丝。
如果说,伦敦奥运会标志着奥运会步入社交时代,那么里约奥运会注定是一场“直播中的奥运”。VR(虚拟现实)技术首次在奥运会应用,或将彻底颠覆传统的观赛体验。今年年初的冬青奥会期间,一位用VR设备观看开幕式直播的欧洲观众就惊叹:“坐在自己家里,那些举着国旗进场的各国运动员近得简直要贴上你的脸。”
观赛视角的改变,除了外在,还有内心。国际奥委会曾做过一次调研,各国观众最关心历届奥运会的哪3项比赛,结果发现:男子飞人大战、美国男篮“梦之队”力压许多本国夺金项目,获得全球广泛的认同。“对中国观众来说,越来越不会把金牌总数、奖牌榜座次看得太重,对于选手失败、战绩起伏有了更强的包容度。从关注国家到关注自己,从关注金牌到关注健康,这是一种理性的回归。”易剑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