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励志名言 > 奥运口号-体育强国心,百年奥运梦

奥运口号-体育强国心,百年奥运梦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07 17:19:45
阅读:

70载栉风沐雨,70载春华秋实。一代代荆楚儿女同全国人民一道,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在喜迎新中国70华诞之际,荆楚网(湖北日报网)特别策划“壮丽70年·光影湖北”系列短视频纪录片,通过见证者、参与者讲述与湖北相关重大标志性事件背后的故事,展现70年来湖北的发展成就和人民生活的沧桑巨变。系列纪录片共7部,今日推出第6部《奥运圆梦》。


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讯(记者丁楚风)2008年8月10日,北京奥运会体操比赛的第一天,90岁的贝嘉德老人坐在轮椅上,在观众席感叹:“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在祖国看到奥运会的体操比赛!”


贝嘉德是归国华侨,我国第一批国家级体操技巧裁判员,曾任中国体操协会副主席、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等职。


贝嘉德和贝恩渤父子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在鸟巢体育馆外拍照留念(贝恩渤供图)


回望往昔,曾经在体育上根基浅、底子薄的新中国,如今已经大步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11年前的那场让14亿中华儿女欢欣鼓舞,也让这位归国华侨得以圆梦的奥运盛会,是建国70年间,中国在拼搏奋进的道路上演奏的一曲厚积薄发的华美乐章。


一位华侨的体育强国心


“父亲毕生的愿望,就是在体育强国的事业中,尽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贝嘉德的儿子、武汉体育学院教授贝恩渤,在接受荆楚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1918年,贝嘉德出生于马来亚(今新加坡),从小热爱体育。1938年,心系战火纷飞的祖国的他,辗转河内、昆明,来到当时抗战的大后方重庆,考入重庆中央大学体育系。


贝嘉德 1938年《健与力》杂志刊登贝嘉德健美照片(贝恩渤供图)


1943年从重庆中央大学毕业后,贝嘉德辗转来到武汉。“我1946年来到武昌,当时28岁,任教于武昌国立体育学校,后在武汉体育学院任教,决心以体育救国为目的,奉献毕生精力。”贝嘉德曾这样自述。归国后,他一直在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尤其是体操事业的发展而奋斗。


1956年,贝嘉德参与创办了解放后的第一所五年制体育专科学校并任副校长。他作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体操技巧裁判员,曾参与了新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团体操的创编工作,多次承担全国体操比赛总裁判长的工作。1985年获得国家体委颁发的“新中国体育开拓者荣誉奖”。


贝嘉德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接受《楚天都市报》记者采访


贝嘉德一生教过不少学生,他们曾是体育界的知名人士或体育骨干,其中不乏优秀教练员、体操冠军、体操国际裁判,有曾任国家击剑队总教练的文国刚、前湖北省体育局副局长郑露玫……


在以贝嘉德为代表的那一代人的努力下,新中国体操事业加速度蓬勃发展,仅在湖北,就先后涌现了李大双、李小双、杨威、郑李辉、程菲等著名体操选手。这些湖北籍的体操健将,在包括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内的多届奥运会上,为中国赢得了一块又一块金牌。


杨威2008年北京奥运会夺金


“北京奥运会杨威在体操全能夺冠的比赛,父亲是在家里电视上全程观看的。”贝恩渤告诉记者,父亲当时身体状况已不太好,在观看体操开赛日的比赛后,就从北京返回了武汉。但一向内敛的父亲,在观看中国选手比赛时,一直在电视前,为他们鼓掌叫好。


4年后的2012年,贝嘉德逝世。在1949年参加开国大典时,这位当年31岁的归国华侨,也许没有想到,彼时在体育事业、体操事业上从零起步的中国,会在2008年奥运会上收获满满:那一次,中国以51枚金牌位居金牌榜榜首,仅在体操项目上,就拿下了9枚金牌。


一个民族的百年奥运梦


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在莫斯科举行第112次全会,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时,整个中国为之沸腾。


1908年伦敦奥运会后,天津一家刊物介绍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提出著名的“奥运三问”:中国何时可以派一名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中国的运动员何时才会在奥运会得到金牌?中国何时可以举办一届奥运会?


这三个问题,更像是梦想,曾经那样遥不可及。


1984年,洛杉矶,许海峰在第23届奥运会男子自选手枪比赛中为中国夺得首块金牌;2008年8月8日,中国首都北京,第29届奥运会揭幕典礼正式开始。


涓涓细流,终汇成大海。“奥运三问”,历经百年,终于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努力下,得到了有力的回答。


许海峰: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夺金


周继红: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夺金


申办奥运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1991年,中国第一次开始以北京为承办城市申请2000年奥运会。带着“志在必得”的内部口号,举国上下开始对奥运展开了第一次攻坚战。


然而,在两年后的1993年,在最后一轮举办城市的投票中,北京以43比45的票数不敌悉尼。第一次申奥宣告失败。


我们并没有气馁。2001年,重装上阵的中国申奥代表团,再次奔赴莫斯科。“就像学生奔赴考场,我们不断对着镜子练习、纠正,还做了一次彩排。”前北京奥申委体育主任楼大鹏曾这样形容。


伏明霞: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夺金


李小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夺金


“如果你们赋予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权利,我将保证,7年后北京一定让你们为今天所做的决定感到自豪!” 2001年7月13日,第二次申奥的陈述人之一何振梁,自信地在台上发出这样的呼吁。稍后,随着萨马兰奇的一声宣布,一个民族的百年奥运梦终于落定。


回望那一年的奥运,在开幕式上,沿北京城中轴线连续施放的脚印造型的烟火依次点亮夜空。那一个个绚烂又坚实的脚印,恰恰描述了一个个为了新中国的体育事业不懈奋斗的身影:


1959年,贝嘉德在第一届全运会上担任体操比赛的总裁判长,“一直在留意最有潜质的年轻体操运动员”;1985年,5岁的杨威在湖北省仙桃市业余体校训练,带着冠军梦,他一次次跌倒,他一次次爬起来……


在今天回望,11年前的那场盛会,堪称建国70年,中国在体育事业上演奏的一曲厚积薄发的华美乐章。一场举国欢腾的盛会,不仅洗刷了“东亚病夫”的标签,更彰显了中国与日俱增的国力与自信心。带着这一份自信与笃定,我们从容地迈向体育强国的光辉未来。


【纠错】编辑:童湛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