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
图②
精神,寓于运动。
这句国际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的格言,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我可以说,我这一辈子没有白活。”法国多发性硬化症患者马克·科普在2013年10月27日和同伴马里奥·热瓦西一同飞越珠穆朗玛峰,成为第一位在珠峰上空跳伞的残障人士后表示。
“车祸夺去了我的双臂,于是我自创了一套乒乓球的发球技巧,直到获得非洲残疾人男子单打亚军。”埃及人哈玛托(图①)说,“是体育,给了我新的希望。”哈玛托10岁时发生意外,但他却不想放弃对于乒乓球的热爱,开始练习用嘴叼住球拍打球、用脚发球的方法,至今已有27年。
“我要证明,即使只有一条腿,我依然可以走向远方。”三届残奥会跳高冠军、来自中国厦门的侯斌(图②),于2012年7月31日搭乘破冰船从俄罗斯“不冻港”摩尔曼斯克出发,历经4天4夜的探险之旅后成功踏上北极,并在北极进行了徒步行走,展现出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运动,改变生活。
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不仅对于身体康复具有积极作用,还对于心灵的抚慰有着莫大的意义。体育运动,甚至是很多残疾人回归社会的第一步。
残奥会赛场上,残疾人运动员奋勇拼搏、永不放弃、自强自信的精彩演绎,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感人的画面。
然而,当一位残奥举重选手以坐姿举起上百公斤的杠铃时,当盲人田径运动员在教练掌声指引下纵身一跃时,当轮椅篮球运动员在激烈的对抗中摔下轮椅,许多普通观众或许会萌生恻隐之心——“会不会过于残酷了?”
“这并不是残酷!”曾经是轮椅篮球运动员的国际残奥会主席克雷文表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或偏见。坐着轮椅打篮球是我喜欢做的事情,我从中得到了快乐,其实不管是依靠健全的双腿还是坐着轮椅,只要一个人是自愿去参加这项运动,就没有什么残酷可言。”
值得一提的是,残疾人运动会的宗旨表明,不论是残奥会,还是残运会的精髓都不在场上,而在场下;也不是为了让人欣赏博取同情,而是要让残疾人与常人一样,获得平等参与体育运动的权利和机会。当然,我们更希望通过残疾人运动员在赛场上的出色表现,鼓舞更多的残疾人抛开胆怯,勇敢地去体会运动的快乐,感受生命的意义。
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中国是世界上残疾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希望借着这个机会,呼吁更多残疾人走出家门,走上运动场,共享同一片蓝天,勇敢展示自我。
心若在,梦就在,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对运动的向往——
运动,诠释生命的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