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傲慢与偏见》是被风光旖旎的英国乡间生活吸引,想象着身着盛装的淑女绅士在古老庄园里举办舞会,翩飞衣裙、轻快脚步、伶仃欢笑似乎就在眼前。可惜翻开书本的第一页,作者奥斯汀的第一句话就让人错愕——富有的单身汉必定需要一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真理?这或许就是傲慢与偏见真正的开端吧。
第一遍读完,它无非讲的是爱情,当然,有些男女的结合并不能称之为“爱情”(我的偏见)。奥斯汀生活在十八世纪末期大英帝国的巅峰时期,势力、炫耀、虚荣的影响力波及整个社会,包括在我想来是悠然、惬意、淳朴、舒适的英国乡间。婚姻的缔结脱离了那个“神圣”的宗旨“爱情”,它的充要条件是男士有可观的家产,女士有丰厚的嫁妆——于是,鄙夷于这样的婚姻观的作者以乡间班纳特家——有六个待嫁闺中的女儿,侄儿即将继承房产,没有加官进爵的父亲,没有家底丰厚的母亲的“窘迫”人家为视角,向读者展示了五对太不一样的婚姻。
第一对,是童话里的。班纳特家的大女儿吉英和彬格莱先生。帅气多金的彬格莱租下了班纳特家附近的奈瑟佩尔德庄园,为友好睦邻在庄园举办舞会,班纳特太太当然不能放弃这个把女儿们“推销”出去的机会,央求班纳特老爷带着女儿们去参加。舞会上吉英和彬格莱一见钟情,无法转离的眼神将二人紧紧相连,彬格莱说他想象不出哪一个天使比吉英更漂亮,甚至爱屋及乌的感受到这屋子里的每一个人都那么和善、热情、不拘礼。“灰姑娘”吉英就此坐上了彬格莱的“南瓜马车”,爱情和婚姻在他们之间是自然而舒适的。第二对,是被现实打败的。班纳特家二女儿伊丽莎白的闺蜜夏洛蒂和班纳特家房产的继承人柯林斯。柯林斯为人做作、举止粗俗,唯一可取的便是溜须拍马之功,仅仅因为班纳特家没有儿子,房产的继承人便成了柯林斯,他借此到班纳特家,以为只要他看上的女儿,别人定会答应这门亲事以保住家产,不料,在他向伊丽莎白求婚时,遭到伊丽莎白果断拒绝。而受到拒绝的第三天,不耻的柯林斯转而向夏洛蒂求婚,稀奇的是夏洛蒂答应了。夏洛蒂的父亲卢卡斯爵士是一位以在乡邻间吹嘘而获得满足感的虚荣之人,夏洛蒂从小受到的教育是注重门第和地位,就像她向伊丽莎白解释的那样,她说“我不是一个浪漫的人,我只要求有一个舒适的家,考虑到柯林斯的性格、亲属关系和身份,我确定和他结了婚,也能获得人们吹嘘的那种幸福”。夏洛蒂,柯林斯的妻子,这真是天下最丢人的事!第三对,是被金钱收买的。班纳特家的三女儿莉迪亚和军官维克汉姆。维克汉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享乐主义者,既不诚实,也没有尊严,虚情假意,善于阿谀奉承。一个一穷二白的人,一心想通过婚姻来致富。于是他想出的致富法宝是带着不谙世事、轻信盲从的莉迪亚私奔了,毁坏了莉迪亚的女儿名誉后以不娶她为要挟,获得了一笔可观的收入。为了金钱而铸就的婚姻,不仅出卖了幸福,也出卖了灵魂。第四对,班纳特夫妇,两个价值观截然不同的人,名存实亡的婚姻。他们的生活已经脱离了婚姻本身,而是以父母的身份竭力为六个女儿打算,母亲愿以一切方式让女儿出嫁,不论那是否会幸福,父亲则以母亲的作为感到不耻,他只愿有配得上女儿的人,有真正的幸福降临。最后一对,是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情”的费茨威廉·达西和伊丽莎白,他们也是傲慢和偏见的最佳代言人。达西身世显赫,身材魁梧、英俊潇洒,初次见他的人都巴不得把所有美好的形容词用在他身上,而正是因为如此,他自有一种生来的傲慢。伊丽莎白理智、活泼、爱打趣,善于对人冷眼旁观并看穿其心思,是爱情的忠实追随者,生活在一个男尊女卑的社会却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而对那个第一次见面就对自己非常不礼貌的达西从开始就带着偏见。整本书跌宕起伏的剧情,无不是达西收敛傲慢和伊丽莎白消除偏见的过程。“傲慢让别人无法爱我,而偏见让我无法爱人。”故事的最终,在清晨的雾霭里,达西远远走来,他的双眼那样沉静的注视着她,她的眼里悠转着无尽的柔情,他们的眼神像是要穿越彼此一般,想把对方的一分一厘都看进眼里。这就是我们渴望的爱情吧,怀疑后相信,险些失去后拥有,专一执着真挚勇敢热烈,人格独立而共同感受,相互理解,相互爱慕。只怕自己不够幸运去拥有这样的幸福,满溢而出、无边无际的“太幸福”。伊丽莎白最不在乎金钱名利,却嫁给了全书中最具金钱名利的达西,这让我想起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中对荷西的表白:我不爱的人,就算是百万富翁我也不嫁;我爱的人,是亿万富翁我也嫁。女性的价值本不与金钱等量,这样的独立的人格和气量更让我动容。
重读经典,有两个地方让我印象深刻。第一是夏洛蒂接受了柯林斯的求婚后,赶来向她最要好的朋友伊丽莎白说明。伊丽莎白大为惊愕,正有滔滔不绝的反对之词要倾吐而出时,夏洛蒂赶紧说了一句:请求你,不要评价我。夏洛蒂抛下她的理由后,转身离去。我和伊丽莎白一样,沉思良久。我们不该也不能用自己的价值标准去绑架别人的生活。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体,就算是父母子女仍不见得被彼此完全拥有,然而现实生活中,那些建立在社会关系上的感情,却让我们不自觉的插手别人的选择。为他人之事不理解、想不通甚至痛心疾首,总以自己觉得对价值观去评判,定义他人的优良中差,既痛苦着自己、也痛苦着他人。想把这个世界都变成自己觉得和善美好的那个模样,只能是痴人说梦,我们改变不了这个世界,甚至都改变不了周围的小生活圈。在我们为别人的选择而皱了一下眉时,我想我会记起夏洛蒂的这句话——不要评价。每个人都有那个“迫不得已”的理由,你是不他,你便不会懂。第二是傲慢与偏见。本书在初次出版时,书名叫《理智和感情》,之后又改为《第一印象》。这让我惶恐。第一印象,那仅仅是几秒钟的事情,在还完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人品、道德、性格就已经在对方心里有了好恶的总结和归类。就像伊丽莎白,仅仅因为第一次见面时,彬格莱对人和气友好、温厚热情,就认定他是“好人”,而达西沉默冷淡、少言寡语,就把他归为“坏人”一类,以至于后来听到维克汉姆对达西的诬陷之词后,不经思考就觉得“对,他就是这样的坏人”。小时候看电视,新出来一个人物,总喜欢问妈妈,这是好人还是坏人。如今,长大了的人和孩子犯的是一样的错误——总要分出好坏,总认定自己的看法是对的,总给人贴上标签,总是这么片面。伊丽莎白也明白达西有他值得骄傲的理由,但是她说“要不是他冒犯了我的骄傲,我会很容易原来他的傲慢的”。你看,“骄傲”“傲慢”“偏见”“虚荣”以多么有力的能量阻挡着我们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傲慢和偏见让人变得自我感觉良好,自高自大,自以为是,自说自话,有多少人,都在对着自己眼中的一厢情愿的世界说话;去除傲慢的人,才能对事情有个全局完满的认识,获得全见而不是偏见。想到这里,我突然对法官有了更多的崇敬。尚不知,是人性生而就存在傲慢和偏见;还是这个社会熏染的人性滋生出傲慢和偏见,总之傲慢和偏见将永恒的存在于人性之中。但法官,身为公平正义的使者,却能用严谨的专业态度和职业道德,严守自己作为中立裁判者的底线。亚里士多德说法律乃远离感性之理性,法官要求的是理性判断,不得受任何因素打扰,这是司法审判公平公正的基础。法律借助于法官而降临尘世,当百姓在面对诸如“富、官、警”与“穷、民、弱”的对比时,不自觉的陷入了偏见,但法官则必须摒弃偏见才得以见析事实真相。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作品中最受欢迎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本人最喜爱的作品,她说是她的“宝贝儿”。她从未在书中对任何人有过评价,只让读者去感悟。她透过平凡的故事诠释深刻的人生哲理,她辛辣的幽默感,对人性通透的理解,超越时代的女性自我意识,都让此书成为经典,也令我百读不厌。
作者:姚安县人民法院 徐彬彬
编辑: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