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励志名言 > 弘扬传统文化的名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有哪些?应注意哪些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的名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有哪些?应注意哪些问题?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1-07 22:53:31
阅读:

听小编说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民族,拥有着绵延不断、不曾“断裂”的文明。这是我们引以为傲的过去,同样也是我们可以用来展望未来的宝库,因为文化是我们的“根”。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号角”早已吹响。教育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哪些养分,如何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这是很多学校在实践过程中深感困惑的地方。顾明远先生认为,立足当下,立足时代特色,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才是打开传统文化教育的正确之道。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是顾明远先生的母校,在“人民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讨会上,我们有幸邀请到顾先生,跟大家分享他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观点。


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作了重要报告。报告回顾了五年来我国所取得的成就,规划了未来发展的蓝图。实现中国梦,我们要分两步走,2020年到2035年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用15年时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报告中专门有一部分讲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习近平总书记过去在多个场合提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非常有益处。


1


2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我觉得这个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归纳起来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本。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它是中国人的基因,是中国人的根与魂,它生生不息地流淌在我们血液中。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民族也就不复存在了。世界四大文明包括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唯独中国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就因为我们的“根”、我们的基因一直被传承下来,但是其他三个文明都中断过,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的断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培育民族精神的源泉。


怎么培养我们的学生,我们下一代民族精神的培育要靠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它凝聚了13亿人民坚守理想信念、建设美好家园的无穷力量。我们的优秀民族文化,无论是在国家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民族遇到困难的时期,都发挥了一种凝聚整个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无穷力量。我们回忆一下,抗日战争时期,不仅是在国内的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都起来支持抗日,这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培育民族精神的源泉。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教育首先要培养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中国的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人,培养有中华文化精神的人。德育为先,需要我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论语》一再强调要培养君子。所谓“君子”,指的不仅要有知识,还要讲“仁”、讲“礼”,是高尚品德的人。有知识而没有道德的人是“小人”。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第一卷就讲:“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又说:“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可见,你即使有了才,有了知识,如果没有德也是小人。还说:“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就是说,你持有才干,如用到做善事上,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


第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内容,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的发展。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能够更加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重要性,坚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过去讲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来又强调要加强“文化自信”,而且讲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非常重要。因为文化渗透到一个人的心里、血脉中,是深层次的,是不容易改变的。


第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巨大动力。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时至19世纪,中华民族受到了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我们落后了。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我们富起来了;但是我们还要走向强国,再过30年,我们要变得强起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巨大动力。


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才使我们能够迅速崛起。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是引导青少年全面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了解我们基本的国情,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树立起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现代化建设要继承我们的历史,要在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设我们的国家。


2


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优秀传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但有一个基本的精神,它是民族文化最深层、最积极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它包括思想、意识、价值观、思维方法等,我们称之为中华美德


文化有许多层面,物质层面包括我们的建筑等;制度方面的文化,比如我们现在的考试制度,就有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子;更重要的还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我们看不见、摸不到的,但在我们的经典著作里得以体现,所以精神文化渗透到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之中,它有其基本的精神。这个基本精神是最核心的,也是最深层次的,包括我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我们民族的心理,这都是深层次的精神方面的文化。


我个人理解,中华美德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天人合一。


杜威曾经讲过:“西方文化是要去征服世界、征服自然的,东方文化是与自然融合的。” 李大钊也说过:“东洋文化是‘自然支配人间的’,西洋文化是‘人间征服自然的’。”古代各派对“天人合一”理解不同、解释各异,但基本是指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的统一。中国人往往用天道解释人道。


第二是自强不息,刚健有为。


《易·彖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顽强不屈、不断进取、自力更生、团结奋斗的精神。“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愚公移山”都是这种精神的体现。


最近,网上有文章说某地一个五年级小学生对“愚公移山”的故事提出质疑,认为它是不科学的。这个孩子说,为什么故事主人公一家人不能从山上搬下来居住?网上有赞成这种说法的。


我认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可贵的,过去教师说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现在学生会独立思考了,应该称赞。但是,教师要有引导。“愚公移山”是艺术作品,是神话故事,你不能用现代科学思维分析艺术作品,否则“愚公移山”等中国经典的神话故事就都是站不住的。


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但并不等于说不要教师主导。艺术是艺术的思维,科学是科学的思维,不能拿科学的思维分析和要求艺术的思维。“愚公移山”是一个神话,是艺术作品,它所体现的精神我们应该继承,而不是说它的方法。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因为我们中小学课本里有许多神话故事,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一心的精神。


第三是贵和尚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和谐,主张“和而不同”。朱熹把“中庸”视为世界的根本法则,人类的最高道德。《国语·郑语》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不同的事物在一起才能发展,相同的放在一起就会互相排斥,不会发展。就像我们的合唱团,有高音、低音、中音才会形成美妙的和声。世界万物都是如此。中国人顾全大局,重和谐、求稳定,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也促进了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现在,我们国家的外交政策讲求“和而不同”,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这样整个世界就会丰富多彩。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我觉得这个提法就是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过去周恩来总理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会议”上提出处理国际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是讲和而不同,也是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提出的,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我们现在能够团结那么多世界各国的朋友,为什么?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智慧。


第四是矢志爱国。


爱国,是中国人最重视、最高尚的道德品质。中国人视家、国为一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中国的格言,也是中国的美德。《大学》中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书为什么?就是要服务国家。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抒发的就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思想。


第五是敬老爱幼。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敬妇从”是中国人维护家庭和睦的伦理道德。“孝”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核心思想,由孝父母扩展到爱他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中国人的重要美德。兄友弟恭、夫敬妇从是中国人维护家庭和睦有序的责任。这些都是中国人的重要美德。


第六是诚信待人。


“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华美德。古人说:“人所以立,信、知、勇也”。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都是在讲诚信。我们每天都要想一想,我们做的事情是不是诚信,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这里讲一个很著名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公子季子佩剑路过徐国,徐国国君羡慕他的宝剑,但又不好明说。季子决心回国的时候送给他,但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徐君已经去世。季子就把剑挂在他墓上赠与他。这就是古人的一种诚信精神。


第七是勤劳节俭。


《左传》中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墨子也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现代社会也需要勤劳节俭。勤劳生财富,节俭省资源。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勤劳节俭也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着想,能够使人类可持续发展。以色列地处沙漠,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还不及以色列,国人浪费水的情况还是很严重的。我在学生时代,老师就说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后来才知道其实我们国家的资源是非常贫乏的,所以今天仍然需要勤劳节俭。


第八是慎独自爱。


朱熹说,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在他人无所察知的时候也能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这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所谓“自爱”,是指一个人要尊重自己的人格,不自暴自弃。慎独自爱是一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被广泛引用在国际上各种会议中,这体现着我们中国人的“慎独”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包含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创造的文化,也包含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求解放的革命文化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文化,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包括这三个方面。比如,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都值得我们继承、发扬。


我们现在一讲“国学”,总是讲经典的、典籍的文化,其实在自然科学里我们也有很多发明、很多传统。今年是徐霞客诞辰400周年,他是中国非常博学的地质学家,他描写的广西溶洞。现在我们去考察,依旧是他当时考察的那种面貌,这种精神也是值得传承的。此外,古代自然科学领域的文化,既包括了汉族文化,也包括了少数民族文化,因为我们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占91%多,少数民族人口占8%多,虽然是少数,但也是我们中华大家庭中的一员。


3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有所选择、有所创造。


习近平总书记说,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复古,不是盲目排外,而是要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所以,我们传承“传统文化”一定要加上“优秀”两个字。传统文化毕竟是过去的文化,其中也有一些糟粕和落后于时代的东西,有些内容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如男尊女卑、三从四德、轻视劳动,等等。因此,教育要对传统文化有所选择。


我觉得教育对文化的功能,一个是选择的功能,一个是创造的功能,还有一个是解释的功能。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拿过来就用,还要有选择、有解释。所谓创造,就是要结合时代特点推陈出新。中国是重视“忠”和“孝”的国家,但过去是忠于帝王君主,今天应该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过去是愚孝,“父母在,不远行”,子女要守候在父母身边。现在则主要是感恩父母的教养,用事业、工作的成就回报父母。每个人心里装着对父母的爱,“常回家看看”。


其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不必另搞一套。


我们的课程教材里充满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特别是语文、历史教材都增加了反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我们要把这些教材内容用好,结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阅读一些经典著作,而不是另搞一套。学校要结合课程、结合教材,让学生多读一些经典著作。


语文、历史之外的其他课程也可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素,比如音乐、舞蹈、美术、体育,即使是自然科学课程也可以挖掘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比如地理课,就可以讲刚才提到的徐霞客,数学课就可以讲《九章算术》,可以讲圆周率,等等。课程设计可以增加一些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可以开设一些校本课程,比如音乐、舞蹈、绘画、书法,等等。我认为,开设这些课程不必求全,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特点、学校条件设置,有什么就开设什么,不必什么课程都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一些少数民族的校本课程可以结合少数名族的特色进行开发。


第三,课外校外活动也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办学条件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研学旅行。2016年,国家11部委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我认为,研学旅行也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好方式。学校组织学生看博物馆、文化馆,去旅行,在此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应该把研学旅行作为一门课程来组织,不要因为组织活动有风险而因噎废食。我们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讲,对孩子有益处就要做,但要做得细致周到一些。比如研学旅行,教师要先去探路、安排,只要做得认真细心,就可以避免一些安全问题。学生在旅行中访问名胜古迹,讲述历史故事,他们会更形象、更生动地受教育。


最后,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重视它的基本精神,避免形式主义。


有的学校进行所谓“国学教育”,让学生穿汉服、戴官帽,摇头晃脑地读《三字经》,我看了以后特别不舒服。因为你做个表演可以,但是如果把它作为一门课程,我觉得就很不合适了。之前报纸上竟然还报道某地一所学校开展“孝”的教育,让全校孩子在操场上为妈妈洗脚。洗脚本来是个人的私事,年轻的妈妈也用不着小孩来洗脚,对不对?报纸还把这个活动公开报道了,一操场的孩子给妈妈洗脚。中国人传统教育里有个“雅”字,这是很重要的。这种行为很不雅观,我看了特别不舒服。这都是形式主义的。


我觉得,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能搞形式主义,要讲求精神实质,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开放的时代、创新的时代。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候,我们不能忘记当今时代的特点,要赋予时代精神,培养活泼开朗、有创新精神的人,而不是培养唯唯诺诺的老夫子。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