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励志名言 > 关于童年的诗句-一文赏析小学1-6年级全部古诗,唤起儿时的记忆(二)

关于童年的诗句-一文赏析小学1-6年级全部古诗,唤起儿时的记忆(二)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1-10 07:34:53
阅读:
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发布了小学4-6年全部古诗,1-3年级的古诗另文发布,请戳下面链接进行跳转。

一文重温小学1-6年全部古诗,唤起儿时的记忆(一)


通过再次学习,是不是唤起了大家儿时的记忆了呢?欢迎在留言区留言讨论。
【小学四年级】

上册:


24、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词释义】


西林:即庐山乾明寺。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在今江西省,我国名山之一。横看:从正面看。识:知道。缘:由于,因为。

【古诗今译】


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名句赏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25、游山西村


【宋】·陆游


茣笶农家腊酒浑,半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全诗】


游 山 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诗文注解】


腊酒:头一年腊月所酿制的酒。浑:浑浊。酒以清者为贵。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柳暗花明:柳色深绿为“暗”;柳色红艳为“明”。绿柳繁茂阴浓,鲜花娇艳明丽。箫鼓:名词用作动词,吹箫打鼓。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在这一天祭土地神和五谷神以求丰年。古风存:存古风,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若许:如果这样。闲乘月:趁着月色闲游。无时:随时,没有定时。

【诗文今译】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不清香甘淳,这可是他们自己酿制的,因为今年是个丰收年,所以才会有这么丰盛的佳肴,热情的村民款待客人的可是他们家最好的酒和菜了。来到这个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初,老汉我翻过一重重山趟过一道道水,咋就没个头呢?叫人直怀疑真的没有路可走了,猛然间,抬头望去,只见不远处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哦,那不是一个村庄吗?村子里好不热闹,只见你吹着箫,我敲着鼓,成群结队的人们个个喜气洋洋,原来是春社祭神的日子马上就要来到了,人们走上街头联欢来了,别看人们穿着粗布衣裳,帽子也不上档次,却还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多难得的事啊!就在这儿住几天,从今日起,我这白发老汉也要随夜乘兴,衬着月光,拄着拐杖到村子里溜达一圈,走到谁家是谁家,敲开他家的门,拉个呱,叙叙家常。

【诗文赏析】


陆游一生创作诗歌颇丰,流传至今的诗歌有一千四百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这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中写了农家待客的热情、农村景色的美丽、民风的淳朴及临近节日时热闹的气氛,生活气息十分浓郁。诗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恰到好处地写出了农村山明水秀、景色怡人的无限风光,极具人生哲理,为后人所吟颂。

2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词释义】


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之:往,去。广陵:扬州的旧名。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去广陵,所以说“西辞”。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下:沿江顺流而下。惟:只。天际:天边。

【古诗今译】


老朋友离开西边黄鹤楼,在明媚的春天里去往扬州。孤帆远去在水天尽头,只见长江向天边奔流。

【名句赏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首诗前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27、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


【注词释义】


元二:作者的朋友。二,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使:奉命出使。安西:当时是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渭城:地名,在今西安西北,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此送别。浥:湿润。客舍:旅店。柳色:既是指初春嫩柳的颜色,又因为“柳”与“留”谐音,也暗示对朋友的留恋不舍。更:再。阳关: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位于玉门关之南而名阳关。

【古诗今译】


早晨的细雨润湿了渭城浮尘,旅馆中看到嫩柳的青翠清新。我劝您再多饮一杯离别的酒,出阳关西行就再遇不到老朋友了。

【名句赏析】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送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用“浥”字形容雨湿尘埃,用“新”字形容柳色翠嫩,准确生动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而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下册:


28、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词释义】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山上旧有敬亭。闲:悠闲。两不厌:诗人把山拟人化了,觉得自己与敬亭山互相看不够。厌,满足,厌倦。

【古诗今译】


成群的鸟儿高飞无踪影,一片云儿独自飘去悠然。和我终日相对却看不够的,只有闲静的朋友敬亭山。

【赏析】


这首小诗是李白在政坛上遭到打击以后,第二次漫游安徽宣城时所作。前两句写眼前景,借“高飞”的“众鸟”和“独去”的“孤云”,创造出一个孤寂清幽的意境,寄托了诗人超脱现实、追求心灵平静的愿望。后两句将山人格化,说只有敬亭山才是自己真正的知己,诗人对现实社会中世态炎凉的厌恶之情,在这两句看似平淡的诗句里得到了含蓄的表达。

29、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词释义】


和:协调,这里指水天一色。潭:指洞庭湖。磨:磨拭。翠:绿色。

【古诗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名句赏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是一首山水小诗,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寥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面集中到君山一点,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此时山更翠,山更清。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足见诗人的浪漫色彩。

30、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词释义】


忆江南:词牌名。谙:熟悉。江花:江边的花朵。一说指江中的浪花。蓝:蓝草,叶子青绿色的可以用来制作染料。忆:怀念。

【古诗今译】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熟悉。日出时,江边红花比火还红艳,春天里,一江绿水仿佛被蓝草浸染。怎能让人不常常思念美好的江南?

【名句赏析】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一幅五彩的画,画出了江南好。白居易虽出生在北方,但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后,苏、杭的秀丽风景给他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北方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作品,《忆江南》便是其中的代表作。这首诗开篇就感叹“江南好”,江南好,好在何处,当然是一言难尽,而一首词的篇幅很小,容不得详细叙述,白居易在这里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日出”二句对仗工整,色彩明丽,是一句广为后人传诵的名联。在作者笔下,江花与火对照,花的红艳令人赞叹;描绘江水,绿、蓝并举,水色的碧绿深浓似在眼前。短短两句十四个字,写尽了江南春日胜景。如此美丽的景色,怎能不使作者魂牵梦绕?因此,末句“能不忆江南”便自然流出,而作者对江南的忆念之情,对江南赞美之情也在不言中洋溢出来。

31、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


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子规:杜鹃鸟。了:结束。

【译文】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感悟诗情】


用白描的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全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32、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停桑阴学种瓜。


【注词释义】


杂兴:有感而发、随事吟咏的诗。耘田:锄草。绩麻:即缉麻,把麻搓成线。童孙:幼小的孙子。未解:不能,不会。供:担任,担负。傍:靠近。

【 古诗今译】


白天出去锄草夜里缉麻,农家儿女都能各自持家。小孙子还不会耕田纺织,也靠近桑树阴学习种瓜。

【赏析】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宛如农村生活的长幅画卷。本篇是其中的一首,写的是夏日村庄的生活场景:男耕女织,日夜操劳,虽然辛苦,却也其乐陶陶。最精彩的是后两句。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农村孩子的游戏,也多是模仿大人的劳动。一个“学”字,透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诗中没有出现老人的形象,但称农夫农妇为“儿女”,称小孩为“童孙”,分明是老农的口吻,是一位老祖父眼中的农家乐事图。这里有写实的成分,更蕴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理想。语言通俗浅显,文笔清新轻巧,使人由景见情,给人以极美的艺术享受。

33、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词释义】


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西塞山:在今浙江吴兴县西南。鳜鱼:即民间所说桂鱼,细鳞,淡黄带褐色斑纹,味道鲜美。箬:斗笠。用竹片和竹叶编制的帽子,用来挡雨。蓑衣:用茅草和棕麻编制的防雨衣服。

【古诗今译】


西塞山前群群白鹭高飞,桃花盛开水中鳜鱼肥美。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在斜细雨中流连不归。

【名句赏析】


桃花流水鳜鱼肥。”


这是一首传唱悠远的词,所描写的是西塞山边的景色:空中有白鹭高飞,而山下的小溪边,盛开着丛丛鲜艳的桃花,溪水中是一条条鲜活肥美的鳜鱼,还有那温和的斜风细雨,这是一幅多么生动自然的春天的景象,生机勃勃,而且充满了喜气。而春色中的人,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洒浴在斜风细雨之中,享受着美好的自然景象,他自己也成为这景色的一部分。这风、这雨也是美好的,古人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难怪他要流连忘返了。“不须归”除了指不回家外,还指弃官隐居,一去不返。那个穿蓑戴笠的人就是品行高洁、不愿做官的隐居者,也是诗人自己。他热爱淳朴美丽的大自然,认定这美丽的自然中包含了自己的人生志趣,他要让自己悄然溶入这自然之中,所以才能对自然有如此深深的感触和依恋。
【小学五年级】

上册:


34、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词释义】


瓜洲: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南长江岸边。京口:地名,今江苏省镇江市,与瓜洲隔江相对。钟山: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名山。今南京紫金山。作者长期居住江宁,故以钟山(今称紫金山)代指住处。绿:吹绿。还:回家,归来。

【古诗今译】


京口与瓜洲分别在长江两岸,回头望钟山家门只隔几重山。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千里岸边,问明月何时能照我再返家园?

【名句赏析】


春风又绿江南岸。”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作者从江宁(今南京市)家中出发,乘船由长江水路进京(今河南开封市)任职。船过京口时,与好友宝觉和尚会面,留宿了一夜。然后横渡长江,停船在瓜洲。隔江相望,朋友就在对岸,禁不住生出一股依依惜别之情。而位于江宁的家,因为隔着几重山也已经看不到了,这更涌起了对它的无限眷恋。正是初春时节,春风吹拂,放眼江南到处是一片绿色。虽然此次赴京,是因为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自己也很高兴。但还是希望能早日摆脱政事,重新回到宁静闲适的家园。这首诗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据说作者先后选换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决定用“绿”,成为精心修改诗作的一段佳话。一个“绿”字,不但充满了色彩感,而且,这种色彩感又包含了动感,使这首诗的生动性增加了不少,这也是他着意创造的一种意境。

35、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诗文简说】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大意】


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赏析】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 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的《秋思》又属一例。当然他见秋风而想的不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则怎会“意万重”呢?同是起乡思,张翰“命驾”而归,张籍却不能,恐怕这里又多了一份不能归乡的惆怅和无奈吧!

36、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元此声。


【注释】


①程:道程,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②榆关:即山海关,古名榆关,明代改今名。③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④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⑤更:gēng,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⑥聒:gūo,嘈杂搅人。⑦故园:谓京师。⑧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译文】


一路上爬山涉水,向榆关那边行进。夜深宿营,只见无数行帐中都亮着灯火。 挨过了一更又一更,风雪声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家乡没有这种声音。

【赏析】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之子。康熙进士,官一等侍卫。善骑射,好读书。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一路上的风景,也有了峰回路转的意思。一程又一程,就像一个赶路的行者坐在马上,回头看看身后走过的路的感叹。如果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身后走过的路,那么身向榆关写的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查资料得知榆关乃是山海关,并不是我们的大榆树!“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语言,犹如“那厮”“那处”,人在什么时候会脱口而出俗语,很显然是在放松和高兴的时候。这一句,表明了作者的心情是颇有些激动的,甚至有些豪迈的情趣。 夜深千帐灯,写出了皇上远行时候的壮观。想象一下那副场景吧,风雪中,蓝的发黑的夜空下,一个个帐篷里透出的暖色调的黄色油灯,在群山里,一路绵延过去。那是多么壮观的景象!不过为什么不是万帐灯呢?我认为万字更体现诗人豪迈,直抒胸意的特点。而千字用在这里,既有壮观的意思,又不夸张,也表明作者是个谨慎,内向的人。如果是李白估计就用万字了。风一更,雪一更。一更是指时间,和上面的一程所指的路程,对仗工整。风雪夜,作者失眠了,于是数着更数,感慨万千,又开始思乡了。不是故园无此声,而是在故园有亲人,有天伦之乐,让自己没有机会观察这风雪,在温暖的家里也不会觉得寒冷。而此时此地,远离家乡,才分外的感觉到了风雪异乡旅客的情怀。

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


山一程水一程,柳外楼高空断魂;马啸啸车粼粼,落花和你碾做尘;风情清水盈盈,人生聚散如浮萍;梦难寻梦难平,但见长亭连短亭;山无情水无情,凄凄芳草别王孙;云淡淡风轻轻,杜鹃声声不忍闻;歌声在酒杯亲,往事悠悠笑语颦;迎彩霞送黄昏,切忌西湖月一轮;山一程水一程,柳外楼高空断魂;梦难寻梦难平,但见长亭连短亭 。

下册:


37、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注释】


弄:逗弄。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

【译文】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赏析】


吟诵着唐末诗人吕岩的这首诗作,心里有着说不出的自在和惬意。看,在那皎洁的月光下,广阔的原野,坦荡无垠,草色葱茏;在那悠悠的晚风中,饭后的牧童,悠然自在,和衣而卧。听,还有时断时续的,信口而吹的笛声,在原野上漫步,在晚风中飘逸,在月光下流走。 短短四句诗,诗人把“草”、“横野”、“笛”、“晚风”、“牧童”、“月”这些再常见不过的景(人)物融合到一起,构成了一幅恬淡、怡然的乡村画卷。“六七里”,写出了原野的广阔;“三四声”、“饭饱”、“蓑衣”写出了牧童的自得心情。“铺”、“弄”、“归来”、“不脱”、“卧”则给予这些景(人)物注入了意境和韵致。诗人三两笔,一幅鲜活的,富有动感的牧童晚归休憩图便呈现在我们眼前。 特别是最后一句,牧童月下那种“顽皮式”的休息方式,写出了童趣,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诗人曾任县令,后隐居终南山,古诗蕴藏着诗人渴望平静、自由生活的愿望。

38、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舟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注释】


收篙停棹:篙和棹都是划船的工具。怪生:怪不得 (“怪生”除了有“怪不得”的意思,还包含着诗人了解原因后的恍然,也包含着理解了两个童子撑伞行为而由此产生的好笑有趣的心理。“怪生”一词看似平常,作者体味到的趣和童子行为的趣就在其中了。)使:使用,利用

【译文】


两个儿童坐在一只如扁舟般的小船上,奇怪的是他们在船上却不用篙和棹。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简析】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赏析】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39、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词解】


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潺潺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一对白发老夫妻亲热地坐在一起用吴地方言聊天。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编制鸡笼;最有趣的是三儿子调皮可爱,躺卧在草地上剥莲蓬吃。

【赏析】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住在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里,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评析】


这首词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地勾勒出来,给读者展示出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 ,“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作用。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小学六年级】

上册:


40、诗经 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注释】


昔:指出征时。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思:语末助词。霏霏:雪大貌。

【古诗今译】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41、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着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词释义】


当:正当。发生:这里指万物生长。潜:悄悄地。润物:打湿东西。野径:野外的小路。红湿:被雨打湿的红花。花重:花由于带着雨水而显得沉重。锦官城:指成都。

【古诗今译】


及时雨是知道时节的,在春天它应运催生。随着春风潜入夜色,滋润万物悄然无声。乡间路与云一样黑,江船渔灯孤影独明。早晨看见被雨打湿的红花,花枝拥簇锦官城中。

【名句赏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春雨正是在万物最需要它的时候适时地出现。更重要的是,春雨的到来是在夜色中“细无声”地“随风潜入”,这既描写了春雨的状态,又活画出了春雨的灵魂。下一联写野径和漆黑的天空,整个春夜在一两盏渔火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的寂静、安宁,只有春雨在默默地滋润着这个睡着了世界,悄悄地孕育了一个花团锦簇的黎明。最后一联是诗人的想象:明天的早晨,雨后的春花应当更为娇艳,整个锦官城中,应当满是湿漉漉、沉甸甸的花簇了。一个“重”字,传达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春意盎然的世界,也使我们感受到诗人春一般的喜悦心情。

42、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①“西江月”是词牌名。②别枝:另一枝。③听取:听到。④天外:天的远处。⑤茅店:指简陋的客店。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社:本指土地神,后把乡村祭土地神的庙叫作社。⑥见:同“现”,显现,出现。

【译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树上栖息的乌鹊,它们从这一枝跳到另一枝。一阵微风吹来,蝉声也在半夜里响了起来。稻田里的蛙声叫得更响,连成一片,伴着阵阵稻花香传到远处,好像在向人们报告丰收在望的喜讯。 夜空里,只有数得清的几颗亮星在天边闪烁,微风送来了零星小雨飘落在山前。行人不觉加快了脚步,拐了个弯,迈过溪上的那座小桥,嘿!社林旁边那爿当年的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赏析】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屡遭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西江月》就作于他闲居上饶带湖期间,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写的是作者深夜在上饶黄沙岭途中行路所见到的乡村景物及其感受,景象清新自然,情感摇曳多姿。词分上下两阕。上阙写晴朗的农村夏夜景象,通过月、鹊、风、蝉及稻花、蛙声等平常景物,组成一幅夏夜风光图,十分清新幽美。前两句借助视觉、听觉来捕捉景物特征:月光之所以能惊动乌鹊,不仅因为乌鹊对光线敏感,侧面说明枝头的明暗发生了变化,原先是暗的地方变得亮了起来,而且暗示出月亮在移动,静中现动。而一直静静地爬在树上的蝉儿因乌鹊惊啼、清风吹动枝头,也随之鸣叫起来。宁静的夜晚,突然间惊鹊离枝飞啼,蝉儿应声而鸣,真是一支奇妙的小夜曲。可见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接下来的两句嗅觉、听觉并用,又引入稻花香里的一片蛙声:清凉的微风送来了一阵阵的“稻花香”和一片热闹的蛙声,像是在诉说丰收在望的年景一样。青蛙似乎也懂得“说丰年”。这样人格化的描写,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收年景,也烘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描写形象生动而且富有情趣,流露出词人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词上阙写晴,下阕则写雨,场景变化但过渡自然。下阕写阵雨来临之前作者赶路的情景,侧重于行人感情的抒发。用天边稀星和山前疏雨,预示夏夜阵雨将至的情景。南方的夏季,常有“过雨云”,头顶几片云飘过就可以下起雨来。“七八个星”和“两三点雨”,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犹如一幅淡墨水彩画。但阵雨将临,对行路人来说总有困难,所以尽管只是“两三点雨”,也可以想见行人的焦急之感,从而自觉加快脚步。“路转溪桥”,那座旧时的茅店“忽现”眼前,找到避雨之处,主人公的心情可想而知。一个“忽见”,就将夜行人急寻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部表现出来了。词的下阕,作者没有着意描绘行人的心理活动,而是通过写景和叙事中暗示出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让读者进入意境,参与创造,体验品味,分享作者的愉悦心情,感受作者对农村风光的热爱之情。总之,这首词上阕写夏夜风光,月白风清,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丰收在望,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下阕写疏星稀雨,溪桥茅店,情趣盎然。整首词清淡、自然、灵活、轻快,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

43、天净沙 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注释】


①残霞:残余的晚霞。[宋]沈与求《石壁寺山房即事》诗:“画桥依约 垂柳外,映带残霞一抹红。”②轻烟:轻淡的烟雾。寒鸦:寒冬的乌鸦;受冻的乌鸦。[宋]秦观[满 庭芳]词:“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③飞鸿:飞行着的鸿雁。(南朝·宋]鲍照《数诗》:“四牡曜长路,轻 盖若飞鸿。”④白草:本牧草。曲中系草名。[唐]元稹《纪怀赠李六户曹》诗:“白 草堂檐短,黄梅雨气蒸。”黄花:亦作“黄华”。诗词中或指黄色的花,或 指菜花、金叶菜。曲中指菊花。

【译文】


遥看天际那一抹红霞,一座村庄孤独的坐落在夕阳下。那轻淡的烟雾下,只见几只受冻的乌鸦。 想起白天飞行着的鸿雁,飞翔着,飞翔在着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中。

【 赏析】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麼高明了。

下册:


44、七步诗


【三国】·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注词释义】


釜:古代的炊具,相当于现在的锅。萁:豆秆。漉:过滤。豉:豆豉。用煮熟的大豆发酵后制成,有咸、淡两种,供调味用。

【古诗今译】


煮豆子燃烧的是豆秆,过滤豆豉做成了豆浆。豆秆在灶下焚烧,豆子在锅里哭泣。本是生在同一根上,煎熬我何必这么着急!

【名句赏析】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和曹植本是亲兄弟,曹植少年时就很聪明,能出口成章,下笔千言。曹丕当了皇帝以后,怕曹植威胁自己的地位,想迫害曹植,有一次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成一首诗,否则就把他处死。曹植应声而起,没走到七步就做好了这首诗。曹植把自己比喻成锅里的豆子,把曹丕比喻成锅下面的豆秆。豆子和豆秆本来是生长在同一根上,现在豆秆却在锅下面燃烧,煎熬锅里的豆子,而锅里的豆子无力反抗。曹植用这个比喻,暗指曹丕我与你是亲生兄弟,应该是骨肉情深,真诚相至,但现在却是骨肉相残,表达了内心的悲愤。相传曹丕听了面有惭色。这首诗比喻贴切,用语巧妙,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长。

45、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注释】


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闲:安静。空:空空荡荡。时:时而,偶尔。

【诗景】


春天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月亮出来了,小鸟竟然被月光惊动。时不时发出的鸣叫在山涧中回响。

【简析】


这首诗全春山之静。“静”被诗人强烈的感受到了。为什么呢?是由于“人闲”,也就是人静。人静缘于心静,所以觉察到桂花的坠落。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衬托出春涧的幽静。 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涧,是山涧,夹在两山间的溪沟。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诗的大意说: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这诗主要写春山夜静。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的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

46.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词释义 】


芙蓉楼:故址在今江苏镇江。辛渐:诗人的朋友。吴:古国名。这里指镇江。平明:清晨天亮时。楚:古国名。吴、楚,泛指润州一带。因润州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冰心在玉壶:形容心地纯洁,表里如一。冰心,像冰一样澄明的心。玉壶,玉做的晶莹的壶。

【古诗今译 】


满江寒雨绵绵连夜来到镇江,黎明送客时楚山也形单影孤。远在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就说是心地纯洁如冰心玉壶。

【名句赏析】


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前两句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47、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词释义】


独步:独自散步。黄四娘:“娘”或“娘子”是唐代惯用的对妇女的美称。 蹊:小路。留连:因喜欢而不愿离去。 自在:自由自在。恰恰:唐代人的口语,正好。 古诗今译

【译文】


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垂了枝条。嬉戏流连的彩蝶不停寺飞舞,自在娇媚的黄莺啼鸣恰恰。

【名句赏析】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花下的枝条被压得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能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48、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若等闲:好像很平常。清白:指高尚节操。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古诗今译】


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赏析】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首句“千锤万击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浑不怕”。“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的青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也就是现在的“清白”的意思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49、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词释义】


立根:扎根、生根。原:本来。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磨:折磨,挫折。击:打击。坚劲:坚韧、刚劲。任:任凭。尔:你。

【古诗今译】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名句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佳。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50、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词释义】


官军:唐王朝军队。收:收复。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初闻:乍听到。涕泪:眼泪。却看:回头看。漫卷:胡乱地卷起。纵酒:纵情饮酒。青春:春天。指春光明媚。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襄阳:在今湖北襄樊。

【古诗今译】


在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回头看妻儿没有了愁容,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禁得欣喜若狂。白日里引吭高歌且纵情饮酒,明媚的春光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立即动身走巴峡穿巫峡,然后经襄阳而转向那旧都洛阳。

【名句赏析】


青春作伴好还乡。”


这是杜甫52岁流落到梓州时被称为生平第一首快诗的佳作。因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悦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如此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51、已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注词释义】


己亥:道光十九年。九州:指中国。生气:活力,生命力。万马齐喑:比喻当时的中国死气沉沉。喑:哑。究:终究、毕竟。重抖擞:重新振作、奋发起来。不拘一格:打破常规,采用多种方式。降:赐给、给予。这里有产生、选用的意思。

【古诗今译】


九州内生机勃勃要有风雷激荡,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可哀。我劝告天公要重新把精神振作,打破一切清规戒律去选用人才。

【名句赏析】


不拘一格降人才。”


这是首借题发挥,极力提倡“更法”,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的诗作。龚自珍生活的时代正当清政府腐败衰落的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诗人用象征的手法,写了这首感情激越的诗篇。大自然要保持生气勃勃的状态就要有风雷的激荡,如果在死气沉沉的空气中则一切都会窒息。同样,中国要重现勃勃的生机,也必须要实行重大的变革。天公在诗中原指主宰宇宙的玉皇大帝,这里则借指清朝统治者。诗人希望当朝统治者能奋发有为,因而大声疾呼,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表达出一种渴望社会变革的急切心情。全诗充满了诗人关注社会政治的激情,想象奇物,气势生动,催人奋进,满腔爱国热情跃然诗中。

52、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①选自邹同庆、王宗棠《苏轼词编年校注》(上册)(中华书局2002年版)。浣溪沙,词牌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②[蕲水]古县名,即湖北浠水县。③[萧萧]拟声词,这里形容雨声。④[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⑤[休]副词,表示劝阻。⑥[唱黄鸡]唐代诗人白居易有“听唱黄鸡与白日”局,感叹世事匆促、人生易老。这里是反用其意。⑦[子规]布谷鸟。

【译文】


去游览蕲水县的清泉寺,寺在兰溪旁边,溪水向西流。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干净得没有一丁点儿泥土. 傍晚细雨中布谷鸟阵阵啼叫。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感慨时光流逝。

【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53、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


[1]眼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水波横流。[2]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3]眉神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样子。

【评解】


这是一首浸润着真挚感情的送别词,表现了作者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地刻画离情别意的艺术手段。上片以眼波和眉峰来形容水和山,以眉眼盈盈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下片写暮春送客又兼送春,并祝愿友人与春同在,表现送行人的一片深情。起拍“水是”、“山是”两句,含意丰富,启人遐想。词人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同时,也可以理解为词人对鲍浩然心事的设想:波光漾动的流水是他心上人的眼波,脉脉传情;青黛的山峦是心上人的眉峰,因思念自己而满怀愁怨,眉头都蹙起来了。词人通过这一设想来写出了鲍浩然“之浙东”的心切。与此相应,上片结句“眉眼盈盈处”也可以有两层理解:一是鲍浩然是去山水透丽得像美人“眉眼盈盈”的地方,一是他是去与“眉眼盈盈”的心上人相会。下片抒发词人的情怀。“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洗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心上人生活在一起。这首词构思新巧,词语明丽,很有表现力。且俏皮话说得新鲜不俗,颇受人们喜爱。比起那些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有死活之别。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
通过2次发文,温了小学1-6年全部古诗,是不是唤起了大家儿时的记忆?欢迎在留言区留言讨论。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