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的提问和邀请。王羲之的书法是不是规范字?你的这个问题超出书法范畴了。
所谓的“规范字”是社会通行的大众字。
例如,王羲之时代还是一个隶书时代,那么,隶书就是王羲之时代的规范字。例如,王羲之时代的碑刻,基本上都是以隶书为字体的。
我们今天的规范字是楷书,准确说是印刷字仿宋体。
例如,我们今天到处都是仿宋体的新闻出版物。就是发微信,也是仿宋体。而且,这是国家规定的规范字。
规范字是现代概念。中国现代文字改革的任务,就是推行简化字,统一汉字标准,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汉字国家管理制度。所以又叫规范字。
古代因为汉字经历了篆书隶书楷书的发展演进过程,所以,遗留下很多“异体字”,有些异体字已经不太通用了,所以,就会成为“冷僻字”,这些冷僻字如果任意使用,就会造成国家公文误读的可能。因此,古代也有规范字的意识的。
国家公文发布,一定要书法家来写,而且不许出现异体字、冷僻字。这叫“正字”,而且还是一个专职岗位。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规范字的文件,就是秦始皇的“书同文”制度。
从此以后,中国历史上,还没有第二个“书同文”的制度。
例如汉代已经普遍使用隶书了,但是,国家没有号召过大家都写隶书。隶书在理论上还不是规范字。
当然,隶书在事实上是规范字了。
王羲之时代的书法,可以用“乱象丛生”来形容。
在王羲之时代,隶书仍然是主流,但是,行书,草书,也非常流行,还有楷书,“魏碑”。
可以说,我们今天知道的书法形式,在王羲之时代都有了,也都没有统一的规范字。要说真正的规范字,在王羲之时代,小篆才是真正的规范字,而且,今天也算规范字。
假如没有小篆这种规范字一直保存学习到今天,我们要认识甲骨文的可能性几乎要归零了。
那么,王羲之的书法是不是规范字?我的回答是,不是。
从历史上看,规范字是楷书。行书和草书,都是楷书的辅助书法。
也就是说,行书草书是为楷书服务的。是为了楷书写的更快一些。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行书、草书从来也不是规范字。古代如此,现代也是如此。这是事实。
王羲之的书法,是唐代以后逐渐成为大众学习的书法规范的。
而事实上,大家学习的王羲之书法,主要是行书。因为草书是日常最便利的书法。一是活泼可爱,二是书写比楷书效率要好,三是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比草书容易辨认,为大家乐意接受的学习。
但是,行书事实上也是辅助字,而不是规范字。
但是,作为楷书的辅助书法行书和草书,因为日常使用频率更高,所以,大家也需要学习这种书法。因此,王羲之的行书、草书,也是书法学习的范例。这与规范字还不是一个概念。
例如,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行书的公文和国史。
国家文牍都是楷书来写,而且提倡用馆阁体书法。
这不是因为馆阁体书法多高雅,而是因为它是规范字。
所以,我们要把规范字和书法分开来看才对。
规范字就是标准字。国家没有标准字,汉字的教育使用就没有依据了。
王羲之书法之所以成为书法范本,是因为,王羲之的书法是以标准字为依据的。王羲之的书法中,也有楷书。他抄写的《黄庭经》就是用楷书写的,因为这是一个范文读本,如果用行书或者草书来写,就会容易把文章中的字读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