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语: 安如泰山
拼音: ān rú tài shān
解释: 形容象泰山一样稳固,不可动摇。
成语故事:
安如泰山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形容像泰山一样的安稳,不可动摇,形容十分的稳固。
这个成语的来源是西汉枚乘的《上书谏吴王》,能听忠臣之言百举必悦。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关;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在汉景帝时期,他在吴王刘濞府中担任郎中。
关国在当时的各诸侯势力中属于大国,而吴王刘濞是个很有野心的人,对朝廷的政权心有怨念,想在暗中图谋叛乱。汉景帝任用晁错为御史大夫,晁错主张削蕃,将各诸侯国的领地减少,加强朝廷对所有诸侯国的控制,稳固汉朝的绝对统治权。而刘濞看到有的诸侯王已经被削减了领地,知道自己不久之后也难逃削蕃,于是就联络了楚、赵、胶西、胶东等国的诸侯王策划着叛乱的阴谋。
枚乘很明白地看出了刘濞反叛的祸害,就写了《上书谏吴王》这篇文章,劝说刘濞。在这篇文章里说:您要是能够听信忠臣所说的话,一切的祸害都可以避免,如果您非要按照您的想法去做的话,那就是比叠鸡蛋都要危险,比登天还要艰难,不过,您要是能改变原来的想法,这就比翻一下手掌都要容易,也能使您的地位比泰山还要稳固。
但是刘濞并没有听枚乘的劝谏,还加紧了自己的反叛计划。枚乘看到这种情况就只能离开吴国,到梁孝王刘武的府上做了宾客。
公元前154年,刘濞和楚国、赵国、胶东和胶西等诸侯王联合起来,以清君侧、杀晁错为名义,起兵反叛。这次的叛乱在历史上称为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听信小人的谗言将晁错误杀,也向各位诸侯王们表示歉意。这时,枚乘又写了一篇《上书重谏吴王》,劝刘濞就此作罢,退兵回关国。但是刘濞还是执迷不悟,过了不久,汉朝的大将军周亚夫带领着军队打败了吴楚的叛军。楚王自杀,刘濞逃到了东越,但还是被杀了,剩余的五个诸侯王都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这场叛乱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就结束了。
七国之被平定了之后,枚乘因写了两篇文章,体现出他的远见卓识。
二、成语: 按兵不动
拼音: àn bīng bù dòng
解释: 按:止住。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成语故事:
春秋末期,晋国东面有一个小的诸侯国叫做卫国。虽然卫国和晋国结盟,但是卫国完全是被迫的,而在实际上也是完全听从晋国的命令,不断地给晋国进贡一些财物、珠宝。当时的卫国国君卫灵公不愿意一直都被晋国所奴役,就和晋国断绝了关系,和齐国的齐景公建立了联盟。
晋国的执政大臣赵鞅看到卫国的背叛行为很是生气,就立马集合了军队准备去攻打卫国的都城帝丘,想让卫灵公再次屈服于晋国。在军队出发之前,他先派大夫史默去卫国暗中了解卫国的状况,并在一个月之后回来向他汇报。
但是,令赵鞅没有想到的是,一个月过去了,史默并没有按时回到晋国。赵鞅也不知道出了什么事情,心里面很焦急。有的人猜测,可能史默已经被卫国的人给杀了,也有的人说,卫国只不过是一个小国,并没有多么强大的军事力量,我们晋国直接出兵,等大军到了卫国的都城底下,卫国的国君一定会直接向我们投降的,为此,有的人就建议赵鞅直接出兵攻打。
而赵鞅并没有听从这个建议,他认为卫灵公既然敢和晋国断绝盟约,一定会做好充足的准备。我们不能随意出兵,一定要等史默回来再做决定。
又过了半年,史默终于从卫国回来了。赵鞅赶紧就问他:“你怎么在卫国呆了那么长的时间啊?”史默回答道:“我们想要得到利益,就很有可能得到的是坏处,我看您还没有察觉到吧,如今,卫国已经请受过陷害的大臣蘧伯为相国,这个举动就在卫国赢得了民心。”
接下来,史默又给赵鞅讲述了卫灵公为了激起卫国的人起来反抗晋国而才用的方法。卫灵公派大夫王孙贾和卫国的人宣布,晋国已经向卫国下了命令,凡是家里有两个女孩的人家,都要抽出一个去晋国作为人质。这个消息宣布出来之后,卫国整个国家都是哭声一片,人们对晋国的怨恨是越来越深。
为了使卫国的人能够相信这件事,卫灵公又派王孙贾在宗室大夫的女儿里面抽选一批,准备送往晋国。结果,在送这些女孩出发的那一天,成千上万的百姓不让他们走,不想让他们去给晋国当人质,还表示了如果晋国的军队来犯,就要和他们死拼到底,宁死不屈。
史默还向赵鞅提供了一个情报:就是孔子已经到了卫国,他的弟子中有一个叫做子贡,子贡会给卫灵公出谋划策的。最后史默说:“卫国现在有很多的贤臣,而且民气也很旺盛,国君非常重视贤臣们的意见。我们想要用武力来让卫国屈服,恐怕是很难做到,即使想要做到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赵鞅听了史默的汇报,认为此时进攻卫国不是很合适,于是就给军队下令暂时不要行动,等时机到了再说。
今天的两个成语你们学会了吗?欢迎大家关注,我将会给大家持续不断地更新。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