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从汉字造字的方法说,是个会意字。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意思是禾苗成熟结果了。还真是,小时候,村里几个牧牛的小伙伴,在野外,到地里抱一捆已经收割后晒干的豌豆秸秆,在沟里点火烧豌豆吃,豌豆荚在火里噼噼啪啪地爆响,孩子们扒拉开火堆吃着半生不熟的豌豆,嘴脸都是黑乎乎的,这是秋的味道,大地的味道。
农谚说:立秋十八日,寸草皆结籽。到野地里去,会看见,青草也长出尖长而硬的草梗,尖长的草梗也结了籽;苍耳子的果实长满了硬刺,灰灰菜也结籽了,艾草细长的身子顶部也结满了细碎的小籽,沙蓬草硕大的身体,从上到下都是籽,狗尾草毛茸茸的大脑袋全是果实,这些野草们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也有着极其强健的繁殖力。
立秋后,气温并没有马上就有变化,在南方,秋老虎名不虚传,真正的秋天,还在赶来的路上呢。在北方,渐渐地,秋意就显露出来了。先是有连绵的雨水,这个雨水隔三差五就来一场,总得断断续续地持续半个来月,于是,大野里,野草疯长,那些麦子、油菜、向日葵都要再加把劲,能长一点是一点,人有偷懒的时候,但农作物们可不偷懒,立秋后的雨水,是土豆最急需的营养液,他们躲在土里,养着自己壮实的身体,长啊,长啊。有的土豆太调皮,一不小心,就从松软的土里露出头来,正好被路过的农人看见了,弯下腰顺手掏走,好大的一颗土豆,就这样,它提前结束了自己的生长过程,成了农家晚饭的菜品。
秋雨过后,大田的作物都成熟了,秋收开始了。这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也是最充实的时候,最多事的时候。所以,与秋天有关的词语,也像秋天的果实一样繁杂丰富。
秋天有收获了,欠了多半年的帐可以还了,“秋后算账”的本义大概就来源于此吧。直到今天,在农村乡间,还有这样的习惯。还有,为什么说“多事之秋”呢?因为秋天收获之后,容易引起对果实的争夺。在古代,秋高马肥,游牧民族就可能准备要南下抢夺中原地区的粮食了。而现在,秋收的活动已经大大地简化了。收割机横扫过去,大地一片空阔,而粮食已经装入口袋,可以晾晒归仓了。“秋后算账”,“多事之秋”更多的已经是引申意义,与原意关系不大了。
古人多悲秋,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楚辞)“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噫嘻悲哉!此秋声也。“(欧阳修)“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这些悲秋意识是古人的心病, 也是他们对秋天的审美感受。秋的丰富意义,也蕴藉在古代作家的诗词文章中,留给后人品味。
以前有一首秋天的歌,每次听过,总是回味万千,春华秋实,往事依稀。歌中唱到:
我从垄上走过,垄上一片秋色,枝头树叶金黄,风来声瑟瑟,仿佛为季节讴歌。我从乡间走过,总有不少收获,田里稻穗飘香,农夫忙收割,微笑在脸上闪烁。蓝天多辽阔,点缀着白云几朵,青山不寂寞,有小河潺潺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