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礼”原本指“豊”,是行礼之器。在奴隶社会时期,统治阶级信仰神学,所以这时的“礼”主要指宗教祭祀礼仪。随着世俗文化的发展,“礼”更多的是指人与然之间的交往方式。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特别是在与外来国家的交往之中,中国的大国风范被体现得淋漓尽致。“礼”除了从国家层面交往来看,有其特点之外,在国家内部民族之间的交往中,也有特别之处。尤其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史上,民族之间的交往更要注重个“礼”字。正是因为如此,中华民族文化才能经历五千多年的历史而不灭。
在礼仪文化中,礼品是必不可少的事物。大国之间、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存在送礼行为。随着社会对礼仪文化的重视,礼品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从现代看来,这种文化不仅存在于中国,各个国家都有这样的习俗。只不过,每一个国家历史文化发展水平、状态不一样,所以能够代表其文化特色的礼品也不一样。对中国而言,我们历史悠久,文化繁荣,所以礼品文化也是丰富多彩。那么今天就来了解一下古代社会礼品文化的发展历史,并通过经典案例来了解古代社会的交往之道,明白古代送礼行为的规则。
一、首先来了解礼品文化的渊源
夏商周时期的“礼”主要与等级秩序、神学相联系。礼品文化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发展的,所以当人类有了私欲、情感之后,礼品文化就开始孕育了。具体是哪个时期开始无从考证,因为礼品文化是属于人类的独有文化,是随着人类情感的发展而出现的。而在夏商周时期,“礼”主要是指祭祀礼仪。君王会祭拜有功之人,比如三皇五帝。所以从这个时期开始,礼仪文化已经孕育了,但是礼品文化还没有明确的古书典籍来证明其存在。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在春秋时期,我们从诗歌之中就可以了解到送礼行为已经存在了,这个时候古人也强调“来而不往非礼也”。这至少说明在春秋时期就有了送礼一说。《诗经》传颂的内容是对当时社会的反映,礼品文化便从这个时候得以初步显现。随着社会文化生活的繁荣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礼品的需求增多、要求提高,礼品文化也就逐步发展起来。
二、再讲一讲关于礼品文化的小故事,体会古人的交往之道
关于古代的礼品文化,我么可以从一些典型的历史故事中去解读:
鬼谷子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思想家,他有一个徒弟叫孙膑,也是一名著名的军事家。相传,孙膑很早就跟着鬼谷子学习道艺,很少回家。有一次,他母亲过八十大寿,他想要送母亲一份礼物,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在临走之际,鬼谷子摘下一个桃子送给孙膑作为他报答母亲的礼物。经过日夜兼程,孙膑赶到母亲的跟前,将蟠桃送于母亲。并告诉母亲自己告假归来为她庆生。
母亲感动涕零,说道:“这桃比冰糖蜂蜜还甜”。说完,母亲白发变青,老去的容颜开始蜕变,眼睛也明亮了,掉了的牙齿长了出来,面貌焕然一新。周围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都效仿孙膑在母亲生日的时候赠送蟠桃,所以送寿桃的习俗便由此兴起。虽然这个故事有传说的性质,但是寿桃文化确确实实存在。可能有孙膑送母亲寿桃的故事,但是没有母亲容颜变化的情形。
这则故事是春秋战国时期送礼文化的体现,也表明了在传统观念中,百善“孝”为先是真实存在的。这则故事也告诉后人,送礼要送得合时宜,要因人而异,礼物要具有一定的意义。
唐朝是中国外交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国内之间的民族文化交流也是十分融洽。这样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交往中难免会有互送礼品的情况。“千里送鹅毛”的故事便发生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故事讲的是当时云南的一个少数民族想要向唐太宗表示自己的诚意,派特使偭伯向太宗进贡了一只天鹅。在派送的过程中,偭伯想要给天鹅洗澡,让它看起来更加光鲜艳丽。
但是不巧,天鹅飞走了,偭伯情急之下抓下了天鹅的一撮羽毛,这时急坏了偭伯。在随从的建议下,偭伯只好另想办法。于是偭伯将从天鹅身上扯下的羽毛装入小包之中,然后附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是“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当唐太宗打开小包时,有些惊讶,在读完小诗之后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便感叹道:“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随后这一典故成为佳话流传下来。而这个故事所表达的送礼文化也被世人称道,正所谓“礼轻情意重”,人们往往就用此典故来说事。
据《宋史·太宗纪》记载,宋太宗时期,有一年天寒地冻,太宗在家烤着柴火,望着窗外的飞雪,想起了贫穷人家在这么寒冷的天气里没有柴火该怎么办?于是就派手下带着衣服、食物和木炭,到街上去巡逻,看到需要帮助的人边施以援手。百姓无不感叹宋太宗的菩萨心肠。后来这个故事被南宋诗人范成大写进诗歌中,诗的题目是《大雪送炭与芥隐》。其中“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这句诗便被流传下来,到了民间就形成了“雪中送炭”的成语典故,多形容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精神或者物质上的帮助。
这则故事也是中国礼品文化的精髓,体现了送礼要讲究天时、地理和人和的关系。礼物不要随便送,有意义的礼物才是值得赞赏的。
历史上关于送礼的故事有很多,每一则故事都有其要表达的深层含义。久而久之,这些送礼故事就形成了人们心中对送礼文化的潜在认知。就比如礼物不在于贵重,而在于其中所承载的情谊,礼物不在于多寡,而在于所赠之人是否珍惜。古代的送礼文化颇深,送礼不仅仅局限于表面意思。
比如,臣子要送君王礼物,就得量力而行。怎么说呢?君王是古代社会中地位最显赫、财产最富足的人,如果你要赠送君王的东西表现了你比君王拥有的还多,就显得不合适。就比如,宋代的政治家吕夷简在家中为宋仁宗筹备膳食时,发现妻子足足为宋仁宗准备了十箱白鱼,他立马让妻子改成两箱。妻子不解,他说道:“皇家都没有的东西,身为臣子,有怎能有十箱这么多呢?”妻子顿悟,将原来准备的十箱白鱼换成两箱。
三、那么来总结一下,古代送礼行为中有哪些规则?
首先,送礼要分场景,就包括时间和地点等因素。就比如生日宴会的礼物一般要与人的年龄和成长有关。古时候,年老的人过大寿有送桃的习俗,用来祈祷过寿之人青春永驻。在婚宴上自然要送一些有喜庆意义的物件,以象征新人的婚姻幸福美满。在佳节期间,送的礼物要与节日相关,又或是赠送表示喜庆的东西。遇到白事,自然送的东西就更不一样了。
第二,送礼要区分人物,包括人物的性格特征。依据不同人物的年龄和性别特征,送大人的礼物和送小孩的礼物不一样,送男人的礼物和送女人的礼物不一样,送长辈的礼物和晚辈的礼物不一样。依据不同的人身份地位的特征,送上级的礼物要稍微贵重,送君主的礼物不能过于招摇,送下级的礼物可以依据自己的选择进行。根据不同的人的性格特征,一般文人喜爱诗书字画的搜集,可以送给他们相应的物品,比如工艺品、画作等。对于武将,如果能赠送刀剑之类的物件便是最好的了。另外君子喜爱用剑,也可以赠送剑器与他们,又或是相关的配饰等。
第三,送礼要讲究物品的实用性和适用性。实用性重在强调礼品本身要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而适用性则要求送的礼品要满足被送礼之人的需要。就比如“雪中送炭”,要合时宜。我们常说要做就做“雪中送炭”之事,不做“锦上添花”。于危难之间给人的情谊是终生难忘的,往往人们深厚的情感都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发展的,经历过困难的友谊、爱情会更加长久。古时候所谓的“负心汉”就是指抛弃了与自己同甘共苦的“糟糠之妻”的男人,这样的人也常常被世人唾弃。这也说明在古代,纲常伦理已经深入人心,而送礼文化也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
第四,送礼要依据自己的内心情感做出明智的判断。我们有送礼的想法,但是不能盲目跟风,要量力而行。不该送的坚决不送,该送的在所不辞。据说,白居易曾担任县令期间遇到过一起民事纠纷,犯事的三人中有两人想要通过送礼的方式来笼络白居易,使得自己的官司胜利。两人在公堂上用暗语提示白居易自己要送礼,企图让白居易偏向自己,白居易装作不明白,专心办案。这里的两人的行为显然违背了礼品文化的初衷,白居易对此也不受,如此看来,白居易的品性之高。
第五,送礼要考虑文化差异。这是什么意思呢?前面所说的送礼主要针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现在这里的送礼行为就包括了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民族与国家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那么首先,人与人之间的送礼,代表的是个人,所以决定权在于个人本身。而民族之间以及国家之间的交往有着更大的意义,所送的礼品丝毫不能含糊。民族、国家之间的礼品一般要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本着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赠送一些关于本族文化的礼品再好不过。如果不对其他民族、国家的文化加以了解,赠送的礼物恰好是别人忌惮或是厌恶的事物就显得言不及义了。所以了解别的民族、国家的文化是送礼的先明之举。
四、最后再来谈一谈古代礼品文化对当今社会交往行为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送礼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了。大事送礼,小事也要送礼。送礼的讲究比古代更多、要求也更高。普通人家的孩子过生日可能要送礼,结婚纪念日的男女要相互送礼。有时候恋爱的男女之间发生了矛盾,作为道歉的一方要用礼物来弥补过错。教室内,老师为了鼓励小朋友积极回答问题,也要用小礼品作为奖励。办公室里,老板为了鼓励员工创造更好的业绩,也会用抽奖取礼品的方式来激励员工。总之,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涉及到礼品文化。虽然当代的礼品文化与古代存在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礼品文化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更加和谐,使得社会的发展进度加快。
古代的礼品文化所传递的深层信息在今天同样适用。我们依然会根据自己的能力来选择所送的礼物的品质。接受朋友的礼物,我们也会受“礼轻情意重”等思想的影响。和朋友之间的交往,我们更多在意的是相互之间的情感的传递。同样的,对于长辈,我们要表达的是尽孝之心。古代礼品文化好的一面被流传了下来,当然它不好的一面也在今日社会中展现出来。不过,这是极少部分人,有这样的行为存在也会有相应的措施。总的来说,古代的礼品文化留给今日社会的利大于弊,我们可以从社会文化气息中感受到每一个人对于礼品文化的享受感。